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贵颂 《文史月刊》2012,(12):51-52
翁同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出身于官宦之家,6岁入私塾,21岁选为拔贡,23岁中举人,27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其父心存,咸丰朝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授读同治帝。长兄同书、次兄同爵,均官至巡抚。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9年。  相似文献   
2.
清末有一副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乍一看,不知就里,令人如坠云雾中。仔细品味,会发现其中提到了两个人——李鸿章与翁同龢。原来,因李鸿章为合肥人,人们以“地望称”叫他“李合肥”,联中简略为“合肥”。同理,联中“常熟”则指时任户部尚书(司农)的常熟人翁同龢。  相似文献   
3.
作为甲午战后清朝大办铁路的序曲,津芦铁路不仅在中国铁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同时也是清政府推行"实政改革"的标志性一环。津通之议的无奈流产与津芦铁路的迅速立案,不仅能够充分反映甲午前后清朝改革的不同特色,同时也能生动展现国人的思想剧变与各派政治势力的浮沉。而在津芦铁路修筑过程中暴露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诸问题,以及英、法、美等国列强的挟势干扰,既是近代中国铁路修筑过程中一直无法绕开的挡路石,也是困扰甲午战后清朝诸项改革的普遍症结。  相似文献   
4.
翁同龢的碑画诗大多抒写国家忧患和人生浮沉,真挚典雅,有强烈的抒情性。翁同龢碑画诗的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内容以抒发个人志节、感慨时事为主。另一种抒情方式是托物寄兴,主要是慨叹宦海浮沉。翁同龢碑画诗的抒情性不仅折射了晚清的文化记忆,并且是我国传统诗歌纵向演化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周原甲骨文H11∶11的重新审视,认为其中的人名"更"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武庚,进而可以确定这片卜辞的年代。通过对戎生编钟铭文中人物世系和年代的梳理,提出铭文中的"皇祖宪公"可能就是文献中的晋献侯稣,戎生家族是从晋献侯一系分立出去的晋国宗室。  相似文献   
6.
<正>五虞山才力轶前贤,可惜风流品未全。行太卑微诗太俊,狱中清句动人怜。——郁达夫《钱牧斋》《常熟市交通旅游图》清楚地标明了钱谦益墓的方位——虞山拂水岩下。这与1664年下葬时并无二样。惟一的变化,也许是那条后来沿着虞山南麓辟出的公路,它紧傍着这座名声显赫的坟茔,又向东西伸展开去,令人担心由它引来的喧嚣会打破墓地应有的安静和寂寞。钱谦益墓是一杂草丛生的土堆,只有一道石块砌成的围堰。钱谦益墓占地较广,临山塘本有石坊、墓  相似文献   
7.
陈扬桂 《文史博览》2014,(11):36-37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最有争议的人物。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乱世奸雄;也有人称他是清末治世能臣、民国开卷英雄。孰是孰非,姑且不论,总之他是清末民初的顶级风云人物。 是谁把他扶上马,使他最终爬上权力巅峰?是一位邵阳人。又是谁把他从洪宪皇帝的宝座上拉下马?还是一位邵阳人。  相似文献   
8.
刚毅(1837—1900),字子良,满洲镶黄旗人。在地方和中央都做过官,廉洁奉公,翁同龢在日记中称其为"粹然循吏",声名显赫。他因平反清末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获得朝廷嘉奖,从此平步青云,历任江西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山西巡抚、江苏巡抚等,  相似文献   
9.
南晨 《湖南文史》2012,(3):29-29
自科举实行以来,考取状元是大多数读书人的梦想。清朝咸丰六年(1856)的状元是翁同酥,榜眼是孙毓汶。日后两人都成为清廷的重臣。然而,当年翁、孙为争状元,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