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政 《贵阳文史》2009,(3):51-53
一、南方长城的发现2000年4月22日,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78岁的罗哲文教授凝视着湮没在荒山野岭的残垣断壁,他抑止不住异常激动的心情出语惊人感叹:“这是明朝修建的中国南方长城,我寻找了整整50年,终于在这里找到,也算了结了我今生最大的愿望。”罗哲文教授是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数个头衔的领导,从事长城学研究已过半个世纪,建国后曾多次组织修缮长城。50年前,他曾查阅史籍资料了解到,  相似文献   
2.
乔芊 《南方人物周刊》2012,(17):112-112
罗老的书房还是3月底他住院前的样子。四处书堆如山.桌上放着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没写完的信。  相似文献   
3.
窦忠如 《纵横》2012,(6):53-56
2012年5月14日23时52分,一位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名社员,是“万里长城第一人”,是中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倡议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以其姓名设立专门奖项者,也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的老委员……他,就是中国古建筑学泰斗、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  相似文献   
4.
窦忠如 《纵横》2012,(9):53-57
对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先生的家学渊源与煌煌著述稍有了解之人,不能不对其言必有据,且善于分析比较的治学方法深表感佩。而直接师从梁思成先生长达十年之久的罗哲文,在这方面得到了恩师的言传身教,如通过考证传世书画解析古代建筑形制和历史等,就是其至今还不广为人知,且更不为人所重视的一种治学方法与才能。  相似文献   
5.
《山茶》2009,(6):12-13
在3月号的运河专题中.我们提出了“运河文明”的概念.将运河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还首次推出了“GT”——大运河遗产小道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曾多次到南靖考察土楼,他深深地被结构雄奇、造型精美的南靖土楼所吸引,尤其是田螺坑土楼群,更是堪称绝唱!他情不自已,作诗如下:  相似文献   
7.
窦忠如 《纵横》2009,(11):50-56
2009年6月14日,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的颁奖典礼上,被誉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征程中的“国宝栋梁”、85岁高龄的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被授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生成就奖。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文物保护“三驾马车”的单士元、罗哲文和我出席了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学习讨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时,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针对当时一些文物极度“濒危”、不抢救不行的现状,语重心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先救命,后治病。”  相似文献   
9.
窦忠如 《纵横》2010,(7):31-34
“文革”十年,创痛弥深。那么,这对于罗哲文及其挚爱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事业来说,到底是怎样一场影响至今的梦魇呢?  相似文献   
10.
窦忠如 《纵横》2012,(7):54-57
一位文化学者曾这样说: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人只要步入其中或者偶有涉足,都不会也不能更不忍拔腿离去,因为那种无限隽永的魅力使人永生享受不尽。当罗哲文将书法艺术运用到古建筑学术研究中时,便演绎出了别样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