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罗乐  马业平 《文物天地》2023,(9):104-107
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打造的编钟乐舞为对象,通过梳理其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从目标定位、文物活化、地域性与艺术性等三个方面分析其艺术实践活动特点,总结了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舞在保护传统与创新发展、弘扬本土文化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为编钟乐舞传承与发展、探索与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乐舞百戏与反映"社交"和"日常生活"内容的构图要素所构成的最为密切的叙事意义上的联系,应该是汉画像乐舞百戏与上述构图要素之关系的表现和反映,也是乐舞百戏在汉代庄园生活中真实存在情况的某种表现和反映。从图像叙事艺术的角度看,汉画像以其对汉代庄园经济生活的表现和反映而展示的是一种庄园叙事,而乐舞百戏即是这种庄园叙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正>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人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1])可见,金石乐器的人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通过分析其铭文内容来探讨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戎生编钟铭文中的"倝",读为"榦",应训为"防御"义;史密簋铭文中的"(酄)",读为"顴",应训为"顴兵"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前的乐舞艺术。是史前人类体育文化原始娱乐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史前的乐舞艺术见之于史前人类的生产劳动、生殖崇拜、宗教祭仪以及史前战争等人类生活形态中。  相似文献   
7.
1963年,在东阳南寺塔内发掘清理出一件北宋建隆二年(961)的贴金彩绘石雕经函。经函须弥座上所绘之10人乐舞图,与唐代以来佛教的净土思想有关。此类乐舞在北宋中原地区的佛寺中十分盛行,于11世纪中叶之前北传至辽地,并对11世纪末宋、辽墓葬中散乐图的大量出现产生重要之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家博物馆藏青铜编钟,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平陆县南村乡虞国贵族墓地。这套编钟共由大小不同的九枚组成,钟体为合瓦形。每一枚编钟均能发出正鼓音、侧鼓音。两音音色纯正,音程分别为大小三度,音域从G3-18到C6+4。编钟演奏时乐音优美动听,余音缭绕。至今仍可演奏出《梅花三弄》、《茉莉花》等乐曲。  相似文献   
9.
曾侯得编钟乐音体系为■宫系统六声十八律,基本音级为徵-羽-宫-商-角-和,也可以被看成■宫五声音列和■宫五声音列集合,因此出现了■宫“和”声,是曾国编钟序列的重要环节。参考其他春秋中期编钟的测音数据,推测编钟旋宫功能的发展使其音列出现不同宫五正声的集合,从而产生了超出五正声的声,这为探究曾侯乙编钟“十二声”系统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
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乐舞陶俑,其造型采用大写意手法刻画舞俑的形体、动作、表情,同武俑不仅具有艺术的共性。还有细微的个性特征,生动地表现了汉乐舞艺术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