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鉴定与造假历来是相生相克的关系。江西景德镇自元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制瓷中心,曾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精美的瓷器作品,但随着文物市场的兴起,陶瓷制假的全国中心也同样出现在江西景德镇;本文以当前景德镇陶瓷造假的部分常用手法及作品为内容,揭示目前出现在文物市场的赝品及其种类,供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建仕 《南方文物》2014,(4):215-216
<正>1978年樟树市临江中学教师黄德华捐赠了一批文物到博物馆,其中有三件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纪年墓中的珍品。1.南宋建窑兔毫盏。敞口,斜腹,假圈足,盏里表施黑釉,口沿器身再辅以酱褐釉加以修饰点缀,特别是酱褐色的兔毫纹是此器的一大特色。瓷质,黑釉,铁胎,釉不及底。轮制工艺。口径12.1厘米,足径4厘米,高6.7厘米,重281克。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唐至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后来形成以建  相似文献   
3.
龙泉窑纵笔     
本文是多角度研究龙泉窑的学术论文。第一部分重新释读了古文献的相关记载,纠正了以往学术界存在的错误认识;第二部分以实物为依据探讨了龙泉窑的起源问题,认为龙泉窑的起源与越窑的衰落直接相关,时间为北宋晚期;第三部分对南宋龙泉窑的黑胎瓷的性质作了剖析,否定了“仿官”之说,而将之纳入南宋官窑的范畴;第四部分揭示了绍兴皋埠宋六陵出土的南宋龙泉窑白胎瓷的历史价值,并考证了宋六陵被盗的时间;第五部分以古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现代科学测试结果,对人们常说的“粉青”、“梅子青”之名进行了辨析,得出了新的结论;第六部分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视野论述了龙泉窑的发展、衰落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钧窑瓷     
张琪 《东南文化》2002,(1):75-76
乳光釉和窑变是钧窑的两大特点,蓝、红是钧窑瓷的两大瓷色,胎体不净、胎色不纯是钩窑资的两大缺憾。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石湾瓷塑脊饰制作工艺,利用微型手持数码显微镜、微聚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石湾瓷塑脊饰标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瓦脊标本的胎料普遍具有高铝低硅的特征,胎中铁含量较高;从釉料配方来说属于高温的钙系釉,瓷釉中均添加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并且有加锌的传统。从清代中后期开始烧制温度可达1100℃以上,而到了民国时期烧制温度更高达1200℃。分析结果对于探讨石湾瓷塑脊饰的制作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钧 《中国土族》2005,(1):57-60
藏传佛教信仰与审美体验藏传佛教,亦称西藏佛教或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经过改造融合后形成的一种佛教形态。青藏高原是这一特殊宗教形成的胎息地,后来它扩展到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族际性、地域性的宗教。佛教传入西藏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传播的地区包括今天西藏的全境,四川、云南和甘肃的部分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的蒙古族地区,还有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蒙古)和图瓦自治共和国(唐努乌梁海)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区。在我国信仰这一宗教的民族…  相似文献   
7.
高阿申  钱伟君 《收藏家》2005,(11):21-26
一、前言人们对唐绞胎器的研究,与唐三彩几乎是同步的。而对唐三彩的认识,至今不足百年。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到河南洛阳时,于邙山脚下的古墓中出土了很多唐三彩。这些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釉陶,虽然古老得逾千年,却色彩斑驳、润泽晶莹,运抵北京后中外藏家竞相购买,于是,唐三彩之名一夜之间传遍天下。唐绞胎器的发现不比唐三彩早,1954年,傅振伦先生于《全国各地发现的古代重要陶瓷器》一文中说:“唐人墓和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名瓷……绞胎瓷器的出土,有陕县刘家渠的瓷枕,纹如木理。宁波出土褐地双耳黄釉瓶,同时发现了绞胎黄釉枕,农安辽朝八…  相似文献   
8.
倪如荣 《收藏家》2003,(1):6-11
The enamel wares with metal base made for an emperor in the (1723-1735) of Qing Dynasty were left very little,but the makingof every enamel ware was exquisite and fine.This kind of wares of Yongzheng,Qing Dynast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collected by the Palace Museumin Beijing provided a valuable object material for us knowing the enamel wares with metal base in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9.
马菁毓  程博 《文博》2009,(6):487-491
铜胎漆器在中国古代因实用功能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品种。“漆衣铜镜”作为铜胎漆器的一个工艺品种,因其数量的鲜少而倍受漆器鉴赏家和研究者的关注。有一件凤纹漆衣铜镜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而得以较完整保存,出土后笔者首先对其损害状况和病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脱水保护处理,使这面铜镜达到较为稳定的保存状态。通过显微观察和电镜成分分析,确定漆彩绘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颜色。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绘制图案进行了效果与工艺的复原。  相似文献   
10.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汉代“木侠纻”漆器的工艺特点。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器物木胎与外层漆灰之间有着清晰的织物平纹组织结构,织物层的厚度仅占整体厚度的11.4%,远低于同尺寸“布胎”耳杯织物层所占的比例(后者一般在50%以上)。成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髹漆材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织物材质可能为苎麻纤维,漆灰成分为SiO2、NaAlSi3O8和Ca8H2(PO4)6H2O等常见物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比较汉代“木侠纻”漆器工艺与“布胎”漆器,在髹漆材料、呈色颜料以及漆灰中矿物质成分等方面并无区别,仅在织物层的厚度所占胎体尺寸比例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同时,本研究中发现“仅在木胎一侧贴附麻布”的做法与文献记载的“两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工艺并不完全一致。 文章首次采用科技手段从制作材料、髹漆工艺等方面揭示了汉代“木侠纻”制作技术。事实上,从厚木胎斫制到薄木卷制成型,再到以布为胎,胎骨的变化见证了古代漆器水平的进化历程。从考古出土的漆卮、樽可以发现,薄木卷制而成的器型在两端的连接处仅依靠生漆或其他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并不牢固。古代漆工们为了防止木胎开裂,在接口处的木胎之上粘贴织物。这种借助于植物纤维的拉力增强木胎牢固性的技术即为“木侠纻”。当然,“木侠纻”工艺是否直接催生了“布胎”漆器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至少从传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窥探两种工艺之间的借鉴或启示。时至今日,这种工艺在今天的家具、屏风制作中依然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