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体式,即体例样式,是指一部地方志书的结构格局。从古至今,地方志的体式大致有平列分目体、纲目体、纪传体、三宝体、三书体、编年体、篇章节目体、条目体、篇章节条目结合体等。首轮修志绝大多数都采用了篇章节目体①,个别的如《齐齐哈尔市志》、《玉溪地区志》、湖南《辰溪县志》、云南《潞西县志》等采用了条目体。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一部具有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并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著作,在内容上以记写人物为主,但又兼有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天文、地理、医学等内容,其中还不乏对人的风俗习性的记写。但《史记》对人的风俗习性的记写,不同于对人物和其它内容的记写,有着其自身的记写特点。其一,分传记写。司马迁生活的汉王朝,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在其周边还有一些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当时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在风俗习性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即使是汉族本身,由于生活地域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宋代兴化(今莆田),有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叫郑樵。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几十年如一日,在家乡读书、教书和著书,走上一条自学成才的成功之路。他的代表作《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通考》合称“三通”,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其中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的观念、方法与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近代以来,或者更准确地说,清末以来中国历史学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过程。历史学的现代化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在指导思想方面,从为统治者“资治”转变为探求社会发展规律,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二,在形式上,从以纪传体为主,其他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本末体、编年体、年谱体等传统体例并存,转变为以章  相似文献   
5.
王佳伟 《湖南文史》2012,(10):40-41
《史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学双璧”之一。这部煌煌巨著记载的大多是各个时代的帝王将相和风云人物,但也有一些诸如种田人(比如为项羽指路的田父)、打鱼人(比如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父)、车夫(比如为晏子驾车的御者)之类的底层人物,他们身上往往有很多值得玩味的故事发生。本文讲述的就是《史记》中四个车夫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中华遗产》2013,(11):63-63
中国历代王朝皆有修史的传统,以史为鉴,读史是王朝统治者的必修课。汉代班氏家族班彪先著《史记后传》,班固、班昭接力编撰始得《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的断代史,为写断代史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7.
钱伟 《中国地方志》2008,(12):38-43
读罢张世民先生的《论史志同源及其他——读〈仓修良探方志〉札记》一文(载《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5期),深为其独特的学术源流探究角度、考察方式和演绎逻辑所迷惑。文章对方志、方志学、起源、传统历史学等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不清,反而用“史志同源”、“源流互引”、“高位整合”等似是而非的时髦词汇大加发挥,因此在方志的名称、起源、性质、特征、发展阶段以及史志关系等方面都作出了错误的论断。张先生认为,方志不仅多源,而且史志同源,“传统历史学和地方志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并将古诸侯国史、周秦时期的邦国文献以及郡县文献、纪传体通史《通志》、典制体史书《日本国志》、地理总志、日本地方史等统统“整合”成了地方志。可见,张先生所谓的“史志同源”论,其实质就是方志无源、史志不分,等于否定了方志学科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史》、《汉》之际史学的发展表现有二:一是思想上正统化观念不断加强,前人已多有论述;二是史学自身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史家对史书编撰形式的探索上。纪传体体例逐渐"整齐",起居注著录渐成常例,地方史的撰述得到提倡,学术史、人物专史、杂史、制度史等都以专书的形式出现,"史氏流别,殊途并骛",史书编撰出现多途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唐以后的史家开始重视史学褒贬人事、惩恶劝善的宗旨,编年体史书由此中兴,历史上的二体优劣之争再起。及至北宋,孙甫强调编年体具有体正、文简的优点。体正,指编年体便于立褒贬以惩劝,同时起源较早,与儒家经典关系密切;文简则是指编年体史文简约。孙甫的观点得到宋代多数论者的响应。同时,宋代史学考察重心由人到事的转移,也对编年体史书占据史学主流地位推波助澜。以上因素最终导致了编年体史书空前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秦静 《史学月刊》2006,(5):115-117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史学大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该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宏旨,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以详实的史实,论述了自黄帝至汉武近三千年间的历史变迁。基于司马迁思想及《史记》的丰富内涵,自汉以来的研究者络绎不绝,成果蔚为大观。但不可否认,由于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差异,《史记》研究一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对立,特别是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顾历史事实、单凭个人喜好以至于任意曲解作品原意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张大可先生在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