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王笛 《安徽史学》2023,(3):5-17+49
卫大法师的“汉留四书”对袍哥的历史、组织、思想的发掘,乃至袍哥的话语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面、深入地对袍哥的历史进行探讨,与他受过正规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且与在他之前的各种袍哥历史的叙述者也是显然不同的,因此值得我们特别的关注。卫大法师这四本书反映了中国帮会的组织和精神起源,信息十分丰富,从天地会、三点会、三合会、洪门、红帮、青帮到哥老会都有涉及。按照卫大法师的说法,红帮、汉留、袍哥,其实是三位一体的,这个思路有着相当的可信度。通过分析这四本书,我们或许能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认识袍哥的起源问题,并考察这个组织及其成员怎样看待自己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大卫 《世界》2005,(4):21-23
小裙子预示未来 1922年7月2日,在威尼斯近郊一户贫苦农家,小卡丹出生了。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遍及意大利。在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全家人勉强定居下来。老卡丹每天骑马登上高高的雪山采下冰块,运到城里卖给有钱人家,维持全家的生计。  相似文献   
3.
1861年汉口开埠,大批外国人涌人,带动了汉口及周边地区人们着装的变化,特别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加剧了汉口着装的西化,一时富商巨贾、达官显贵、社会名士都穿起了西服,正如广东番禺人罗汉在《汉口竹枝词》中所说:“西人服尚亦分时,修短裱纤自合宜。寄语效颦须讲究,莫教嗤病笑东施。”生动地描述了西服在汉口流行的盛况。  相似文献   
4.
凤凰 《湖南文史》2012,(6):21-22
1956年,周恩来总理协调北京市领导彭真,以北京被服厂名义,与上海市第一商业局谈妥,从红帮裁缝的聚居地上海,抽调一些裁缝高手赴京工作,"支援首都建设"。同年秋,中央办公厅又从上海招收了12名服装技师,成立了"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服装加工部",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核和体格检查,专为中南海里的中央首长们制装。这12名服装技师,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新一年的《文史博览》变脸了,封面设计更精美了,栏目设置更合理了,文章内容更精彩、更适合读者口味了。但也有个别疏漏之处,如2011年第2期《我做红帮老大的日子》一文  相似文献   
6.
读《清宫扬州御档》,发现几篇有关两淮盐务为皇室进贡衣服和衣料的档案。联想到民间历来相传的"扬帮裁缝",才知道不无史实依据。康熙三十三年(1694),苏州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李煦上奏:"恭进端午龙袍,特请皇上万安。"康熙的御批是:"知道了。"李煦所进龙袍,有可能是在苏州所  相似文献   
7.
这回我讲的是一位裁缝和一头棕熊的故事。这个故事以惊心动魄的场景开始,在云淡风清中过渡,在一声暗雷中结束,人熊平安,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8.
红帮原称洪门、洪帮,始于清初,原系天地会对内名称,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辛亥革命后,红帮逐步成为江湖上的秘密团体。至于传入湖南泸溪,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事。本文作者系当年泸溪的红帮龙头大爷,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当时加入泸溪红帮的种种行规、做派。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是中国女性最为推崇的服装,从寻常百姓到社会名媛都对旗袍喜爱有加。在她们端庄秀丽的背后,是南京的本帮和红帮裁缝师傅们的辛勤劳动,他们将海派旗袍的设计元素融进南京时装,兴起辉煌灿烂的"旗袍改良"之风,成为近代中国女装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旗袍材质各异,有珍贵的纱绸,也有大众化的“南京土布”。南京土布在清末民初时就已名扬四海.其材质一般为棉布.是一种用粗棉线织成的呈深黄褐色或紫色的平纹布,主要产在江南农村。生产最多的可能还是上海浦东一带.最先是由黄道婆从南方传过来.进而推至江南的广大农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裁缝的儿子,林建海通常可以有几种出路:成为一个更好的裁缝,或者顺应打工潮,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考虑到他所处的是温州小镇,那还可能成为一个书读得不算太多、但是满屋黄金的商人。但这些,他都没有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