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看龙舟比赛     
正端午节那天,在人山人海的观众中,我像一只小泥鳅,好不容易挤到了前面。我看见两条龙舟停泊在湖面,一条是青色的,还有一条是红色的,真像两条活龙活现的龙。只见划船的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青队的衣着是:青衣、青裤、青头巾。红队的衣着是:红衣、红裤、红头巾。划船的人总共有十二人,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分别坐在船的左右两边,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随着一声哨响,比赛正式开始了。只见赛场上船  相似文献   
2.
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及其山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代的生员,自万历以后,以各种原因而放弃生员资格与身分,甘愿成为布衣渐成风气。探其原因,有不堪迎谒官员困苦而援例侍养、告免,有一时负气或不满现状,也有为尽士节,不一而足,更多的是屡试不第。晚明生员弃巾后,生计即成问题,因而弃巾后生员的社会动向,或经商,或学仙,或为僧,或放意林泉等,在所有这些社会动向中,成为山人最为普遍,反映了晚明士人的一些社会性动向。  相似文献   
3.
曾敏  林铭亮  王敏 《人文地理》2019,34(3):61-67
红头巾”作为中国近代女性跨境流动的典型案例,其影响不囿于“全球/地方”、“公共/私密”的空间尺度,还作用于城市尺度的实践,体现在“红头巾”符号被运用于城市品牌的宣传之中。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比“红头巾”作为城市品牌构建在新加坡和三水两地的空间实践过程,研究发现:新加坡赋予“红头巾”建国英雄的身份,融入城市建设史并与现代城市空间共同打造城市名片;三水则以坚韧的三水女性华侨符号构建当地文化品牌,但效果无法等同新加坡。女性在城市尺度的空间实践值得关注,女性的流动将重构地方文化并塑造区别于男性主导的城市气质,最终作为实践空间的地方文化符号,成为城市迈向全球城市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4.
戚永晔 《风景名胜》2009,(11):40-43
巾山又名巾子山。相传皇华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腾入霄汉之时俯视修炼之所,临风作揖。不料头巾随风而堕,翩然直下。落到江畔化为一座形似古人头巾的小山,于是人们便将此山称作是"巾子山"。巾山四塔,既是临海地域的标志,又是台州文物昌盛的徽记。  相似文献   
5.
丽水巾山塔始建于明正统三年之前,在清道光年间重修。塔内供奉有众多的佛教造像和道教尊神,反映了民间多教共奉的独特宗教信仰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