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抗战前的广东粮业已有较为完备的市场和交易制度:一个以民间商人自主经营自由竞争为特色、国家政府政治强制干预并不多见的开放型的市场运行机制颇具常态,粮食市场在同业公会等民间社会整合力量的监控、协调下一切皆井然有序。然而,抗日战争时期,粤省政府试图以行政力量和法律手段对国统区粮食的经营及运销实施统一管理与调控,这样战时经济中自由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统制行为发生冲突与较量:黑市经济便是市场机制为维持自身延续在政府统制政策下而扭曲变形的真实写照;也正因市场机制的存在,政府在粮业管理中亦采取了一些调适政策,以期寻求统制经济下二关系的动态平衡。事实证明:倘若漠视市场机制规律,政府一味凭借威权,结果只能促使黑市经济泛行,腐败大规模滋生。  相似文献   
2.
清代江南人民追逐经济收益,生活所需的粮食仰赖市场,湖广、江西、四川粮食经由水道流入江南,在江南形成了各级粮食市场。  相似文献   
3.
从清朝初年开始,广东就开始缺粮,必须从国内外进口。民国以来,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灾害,广东每年须仰给邻省米谷及洋米一千多万担。平时贫苦人家多以杂粮为日常粮食,尚难得一饱。广大乡民因不堪饥寒,不得不铤而走险,纷纷抢米吃大户,因此粮荒问题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为巩固政权,复兴农村,广东当局除采取诸多措施增产粮食外,在调节粮价和总量平衡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北平城市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颇费。北平火车站附近的粮栈作为第一级市场将粮食输入到北平城内,一级销售商携带粮食样品在第二级粮食交易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第三级市场销售商在二级交易市场确定货源后,将粮食供应全市人民,最终覆盖整个北平城。第一级粮食市场承担代替外地粮商销售买卖的功能,多集中在车站附近;二级粮食市场确定了一级市场的货源后,进一步将粮食供应系统扩大;三级销售市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米庄和陆陈行,其特点为数量大、规模小、覆盖范围广,有效地将粮食输入给最终消费者。粮食供给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本文围绕粮食这一主题,探讨了民国时期北平城市粮食市场的总体运作原则、粮食商业的运行模式以及每级粮食供应商的特点与粮食流通方式,指出北平粮食市场的三个级别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5.
清代山西的粮食贩运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坚雅、帕金斯等人倡导的明清时期城市化历史中“经济──地理”的人类学理论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微观个案研究。清代山西贩粮路线的演变历史对此提出反例。对山西粮食运销的考察结果表明,区域性市场需求的扩大是刺激粮食长途贩运的重要原因,粮食的运销也支持了相关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清代晋中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同口外蒙古的垦殖活动有一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统购统销是我国政府在1953年开始对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一直持续了32年之久,直到1985年改为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为止。它的实行对于建国初期城乡资本主义粮食工商业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和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粮食购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