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饱水木器脱水定形方法类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饱水木器干缩、开裂、变形的内在原因按木材中水分脱去的形式,对各类脱水方法进行归纳分类,并就其脱水原理、处理效果、适应范围、经济成本、处理周期等进行分析类比。  相似文献   
2.
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类比迁移法,旨在通过教师的启发暗示,让学生在不同专业知识间、不同学科的学习策略间建立联系,并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识中来,从而促进其理解,开阔其思路,提高其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军事课程内容、学生已有学习策略及其所处的学习环境入手,根据学生及军事课程的特点,寻找两者的相似点,让学生学会迁移。  相似文献   
3.
正Plausible reasoning直接翻译是"合情推理",而在我国,化学研究学者则习惯将其称为"似真推理"或者是"猜测式推理"。合情推理是一种思维方法,是在人们对研究对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联想、类比、归纳的过程中,结合已经获取的材料和自己已有的的知识去进行一定的推测和想象,这种推测和想象需要与人们的一定经验相符合,也要与事实相符,不能背离客观事实,否则就算不上合情推理了。合情推理与猜想有着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考古学中关于民族考古学的歧义是由于其定义模糊而引起的.现阶段两方考古学中的民族考古学是作为新考古学的民族考古学,而中国考古学引介的民族考古学仍然从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研究范式,以殖民主义视角和单线进化主义为基础的两种类比观仍被视为民族考古学的主要方法.新考古学范式下的民族考古学以行为研究为诉求,对比研究对象不再局限在生活在边缘地区的前工业社会少数族群,因此可能称之为人类考古学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5.
代传兰 《神州》2012,(13):156-156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金钥匙。一位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就会逐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快乐学习,成就自我,学习化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朱凤然 《神州》2012,(21):184-185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问题设计,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许多教师与专家都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且总结出许多有关课堂问题设计的经验。本文结合平时课堂教学谈了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与理解,旨在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赵桂玲 《文物春秋》2009,(4):32-40,F0002
清宫旧藏玉器中,唐、宋、元玉器比较有代表性,各地出土的与之相对应时代的玉器也很丰富。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均明确的标准器,与旧藏的传世古玉在形制、花纹等方面作对比研究,从而重新找出传世古玉当初的时空与地点,为我们研究、确定传世古玉的年代和归属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经过器形、纹饰、玉质、加工特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找出了传世品与出土物在断代上的差异,同时明确了传世品的出土地域;二是断代相同,但补充了传世古玉的出土地域。  相似文献   
8.
孟英 《神州》2021,(1):139-140
分析类比策略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通过对这种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首先研究分析类比策略的内涵以及其运用价值,然后根据小学数学的客观情况,探究这一策略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徐强 《黑龙江史志》2012,(22):59-60
因果律是人们进行逻辑思维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则,它要求从一个本质属性推出另一个本质属性。从现代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完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但它却是晚熟的,在原始人进行了千百年的类比思维后,因果律才渐渐得到理性的认识。不但如此,在强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下,误用因果律的现象还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减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压力,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应用类比推理法,通过创设类比推理情境、设计类比推理实验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新知识,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本文深入研究类比推理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