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昭铠 《收藏家》2007,(8):20-20
民国年间由政府"印铸局"统一铸造的篆文官印,它既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也是中国篆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朵奇葩,它的历史和艺术含量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说到篆刻,恐怕很多人头脑中都会浮现出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记。这个标记备受赞扬,原因大概首先是它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篆刻的形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第二是作者把一个奔跑的人的形象,转化为类似汉字“京”的形式,有“一形双关”之妙。因为它不是“京”字,所以它能充分表现奔跑者的动作特征,因为它像“京”字,所以它能与印章的形式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3.
赵宝琴 《文物世界》2007,(6):105-111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口。享年七十八岁。山西省阳曲县西村人。他是我国明末清初最有民族气节的一位社会活动家与杰出的思想家,又是一位博学多艺的学者、诗人、书画家和医学家。  相似文献   
4.
古代印章,是作为一种实用之物来制造的。在印章制造中,实用性是决定因素,而艺术美处于服从地位。秦汉印的制造虽然是以实用为目的,但也伴生着艺术创造。秦汉印的篆刻美,有着人们本能地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实用物的成分,也有随着印工们审美经验的长期积累进行的有意识的篆刻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5.
徐畅 《收藏家》2016,(8):55-60
篆刻家虞受言为何许人也?遍查多种书画篆刻工具书及民国篆刻史书皆未获知。且先看看他刻的一批印作吧!虞受言曾为谈月色老师刻过一批印章,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一、"丁丑(1937年)十一月七日当涂罹难,戊寅(1938年)八月二十八日广州家破",象牙白文印。1.4×1.4×2.6厘米。  相似文献   
6.
印章,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亮点。它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证,已开始使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古代印章,是我国篆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经过千年沉寂,到明清,又崛起灿烂的流派印章艺术,涌现出不少不同风格的篆刻家。20世纪50年代后,篆刻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装点着时代文明的春天。  相似文献   
7.
《古今谈》2006,(3):I0008-I0008
余正,1942年生,祖籍鄞县,世居杭州。1963年起从韩登安先生习书法篆刻。1979年调入西泠印社。现为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书协顾问。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及专集,有《浙派篆刻》、《西泠印社志稿注释本》等多种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8.
胡学文 《江淮文史》2004,(5):169-174
在全国历史化名城歙县渔梁古镇,有这样一所徽派古建筑,它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二层三进,有四个天井。前进为银杏木构客厅,三楹、两庑及门厅;中、后进用作住房,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厅、西厅和后花园。客厅瓜柱柱托雕刻精美,角檐柱上端有丁字拱;中进为梭柱,柱础呈覆盆状,形制古朴,别有特色。1744年,清代声名显赫的大篆刻家、歙派篆刻宗师巴慰祖在这里出生了。200多年后的今天,走进这座古宅,睹物思人,仿佛又走进了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9.
欣赏中国书法、篆刻,是一门学问。人们对于书法篆刻的兴趣和爱好,往往是出于对它们欣赏。其实,欣赏本身就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朱琪 《收藏家》2008,(10):25-28
上海博物馆藏“火莲道人”印辨伪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系列)收录有蒋仁“火莲道人”印(图1),款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