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景区景观设计中运用原生态理念,能够在景区内部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还可以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文化,令外地的游客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本文将会简单探讨基于原生态理念下,景区景观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是特级教师管建刚的又一力作。坦白地说,他的前两本大作我并未读过,只是听同事说,《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其中有一些片段描写的方法很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练习。听她说了个大概,我心想:不就和吴立岗教授的那个"素描法"差不多嘛。不读也罢!然而在读完这本《我的作  相似文献   
3.
正三年前我买了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立马后背出冷汗,作为一位妈妈,同时又是教语文的一线教师,我真真是有一种挫败感!做妈妈做老师我都是不合格的,误了孩子的教育最佳时期!好在亡羊补牢,未时不晚,这几年看着这本书不断的提升做妈妈的技能。作者前言就把孩子比作玉,应该用正确的刻刀来雕琢,这和我最初的想法是一致的,孩子刚出生时,我给她取名"瑾’,就是取其"美玉"之意,若没读这本书,我还在一意孤行中用手中的刻刀削去孩子的快乐,孩子的创造,孩子  相似文献   
4.
正说起砚和砚端的历史文化,必须先弄清古时文字的书写方法。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古代文字最初用刀刻,进而用漆书写,因是用刀和漆,故不必用砚。商殷时代,有人发现石墨,将石墨在石片、瓦片上研磨,这就是最原始的砚。秦汉时,砚已作为一种研墨工具被普遍使用。隋唐以后,尤其是自宋开始,砚形砚式增多,出现了端、歙、洮、红丝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04,(5):61-64
缂丝是一种以特殊方法织成的丝织品种,桑蚕丝为原料,先将本色丝经于木机上,再将画稿衬于经线下,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描摹到经纱上,用多把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颜色需要随意更换梭子,分区分色挖织而成,因而表现力极强,称之为“通经断纬”。乾隆盛世,国强民富,经济高度发展,缂丝技术达到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试论清代皇帝明黄色朝袍的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代皇帝冠服中,明黄色朝袍的功用尤其引人关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朝祭所御”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以至认为清帝明黄色朝袍既可亲郊飨庙又能御殿朝贺,模糊了朝服与祭服的区别。顺治十年(1653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傅景星奏言:“自古帝王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衮冕黼黻代有不同,朝有朝服,祭有祭服,所以肃臣民而格上下也……”。本文旨在讨论清帝明黄色朝袍的不同作用,从而区分出朝服与祭服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邓昭辉 《收藏家》2003,(11):53-55
平板砚,亦称砚板,即是将开采出来的优质砚材加工为长方形或椭圆形,或者天然随形等,砚面磨光,底部削平,不加任何装饰性的雕琢,甚至连墨池。墨堂也不开,这种砚不能研墨,自然也就谈不上实用。而是专门供收藏家、书画家鉴赏,评判品评砚石之优劣用的,大约在明代就有不少文人雅士开始以端石等优廷砚材进行制作平板砚,十分美观耐用,尤以美妙绝伦的石品花式闻名,如龟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以及奇特的石眼等等。文人墨客在摩挲品评之时,文思泉涌,意味无穷,故  相似文献   
8.
水族端节习俗中,农耕稻作文化的特征,节日的时间、庆典活动内容等,都反映水族同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牙璋考述     
牙璋,见于周代礼书,却无确定器物与之对应。清末以来,学者多认为牙璋是侧边有鉏牙饰的扁平状端刃器,当代学者则认牙璋是柄形器。文章通过考察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认为牙璋当为端刃器中的凹刃者。牙璋的作用大体同于圭、璋,流行于西周,以后式微,所以礼书对牙璋记载也难免讹误。  相似文献   
10.
公元1247年,藏传佛教萨迦派法主萨迦班智达与蒙古汗国驻守西凉的阔端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谈。双方商定了吐蕃全境归属蒙古统治的具体条件,发表了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从此,蒙古汗国在吐蕃派兵设治,奠定了西藏归于蒙古帝国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