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灌南方言差比句主要有S+比+St+A、S+A+过+St和S+A+St三种类型。其中,S+比+St+A使用最为普遍,老人和年轻人都用。而S+A+过+St和S+A+St在中老年人中使用比较多。这也正符合汉语方言差比句的历史演变趋势及南北方言差比句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
付纯华 《神州》2012,(25):75-76
德语是德国和周围国家使用的一些方言的统称。奥地利德语的基础就是奥地利大部分地区所讲的方言巴燕语。一般语言学家认为瑞士德语是德语的一个方言,它与施瓦本方言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3.
<正>用米粉、麦粉或豆粉等制作的块状食品,叫做"糕",这个字始于汉代。《说文解字》:"糕,饵属""九月初九已食‘蓬饵’"。食糕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礼·天宫·笾人》论述笾人的职责时说:"放在笾里的美食,有面食饵饼。"《方言》:"饵"叫做糕,或叫做"餈"。糕,捣碎黍子做成的。1南京人食糕的历史悠久。隋唐时,出现了"花折鹅糕""梅檀糕"等名品。宋时,糕的品种更多了,新增了"小甑糕""五香糕""粟糕""蜜糕""蓬糕"等。工艺也更为复杂了,如五香糕,讲究糯米、粳米的配比,掺有芡实、人参、茯苓等中药材,成品既黏又松,既香且甜,还有健脾胃的功效。元时,糕"称斤两而卖之"。明时,糕的品种相当多,又新  相似文献   
4.
福州漆器作为中国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汉人大规模入闽,漆器工艺就已在福州扎根发芽。一直到盛唐,福州进入全面开发时期,被称为"闽越都会、东南重镇",成为沟通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福州漆器开始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港扬帆出海,跨越海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ABB式形容词是元谋方言形容词的主要形式,在元谋方言中数量丰富,表义形象、生动,使用频率高。因其较为特殊的构词方式,所以能产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沈崇二三事     
赖晨 《文史春秋》2015,(2):27-29
68年前轰动一时的北平"沈崇案"的事件主角——沈崇因病于2014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87岁。沈崇(1927—2014),又名沈峻,福州人,是清代名臣沈葆桢的曾孙女,翻译家林纾(林琴南)的外孙女。1927年,沈崇出生于江苏镇江,其父沈劭当时30多岁,正在镇江市盖桥梁、修铁路。沈劭因为搞工程建设,到处跑,小沈崇便去了上海寄居姑姑家,在上海念小学。姑姑喜欢女儿,特别疼侄女沈崇。  相似文献   
7.
福州之南有台临江.这是福州南台地名的由来。这座台便是福州大庙山的越王台。大庙山原称惠泽山,南临闽江。《闽都记》说:“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无诸王受册封闽于此.后立庙,称大庙。”《榕城考古略》却说:“汉遣是封无诸孙丑为繇王,授册于此。”还有人说,越王台即“钓龙台”,越王余善钓白龙处。余善为无诸的儿子.被封为“东越王”,后自称“东越武帝”。不管怎么说法。“越王台”和无诸的家族都是有关的,颇觉得神圣十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风云激荡的“五四”时代.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汇聚着福州三大才女——黄英、谢冰心、林徽因。她们同时为中国现代文学建树了辉煌的功勋.为福建在京城竖立起一座巾帼丰碑。她们的英名和业绩几近与五四运动同期不朽。[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郑羽 《福建史志》2007,(2):F0002-F0002
3月15日,省直修志单位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召开。会议由省方志委主办,省烟草专卖局承办。承编省志分志的省直16个厅(局)志办共40余人参会。省方志委主任张剑珍,省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黄星光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0.
从《方言疏证》看戴震的校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考据学大师,戴震将其考据方法运用于校勘,他校勘《方言》较少依据版本,而是博综群籍传注,本之小学六书,以理论断;以求是为根本旨归,大胆改正讹文;发凡起例,首次从致讹角度总结误例。戴震的校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