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雯雯 《收藏家》2016,(8):61-64
在佛教艺术中,许多佛像和菩萨像都具有沉思冥想的神态,具有超越现实生活中凡人形象,佛陀的"三十二好"特征美化和夸大,无比殊胜,但在丝路石窟的遗存中,可以见到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另外一种造像样式,他脸颊消瘦,身体瘦骨如骷髅,脖项的筋腱和喉头、锁骨等都刻划得极富写实,看起来十分震撼。这种形象称为释迦菩萨苦行像,也称为饿佛(图1)。  相似文献   
2.
天地之禅     
董慧青  顾勇摄影 《山茶》2014,(6):158-167
杭州郊外一隅。晨间的和煦阳光穿透茂密的枝桠投射下来,婆娑的光影洒在丛林中一群被遗忘的佛像身上。他们或立或坐,神情各异,不知已经在这个生息之地度过几多春夏秋冬。周遭寂寥清冷乏人问津,自身也遍体斑驳甚至苔蔓丛生,他们倒仍是一派怡然自得。  相似文献   
3.
“佛门是一种文化。”毛泽东主席曾作如是说。  相似文献   
4.
《南方人物周刊》2011,(2):100-100
了无功德 南朝梁武帝是历史七最为虔诚护持佛法的君王。他在位时。曾经广建佛寺、修造桥梁道路以造福百姓,本着佛门的慈悲心肠为国为民。  相似文献   
5.
《南方人物周刊》2010,(12):94-94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肯定自己,要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保持定力,安然渡过人生各项考验的关卡。  相似文献   
6.
西魏莫高窟第285窟是以观为主兼顾供养的石窟,该窟图像不仅反映出观在弥勒信仰中的重要作用,亦对“观无量寿佛法”“念七佛品”“观修五悔”以及“法华三昧观法”等观修内容予以具体呈现,还兼顾到供养人的信仰需求,展示出修与供养在图像层面的互通性以及互动关系。这些图像的有效融合有赖于佛教图像特殊的叙事策略,即通过连缀、杂糅和套嵌等手法促使各形象和情节构建出主旨明确的叙事逻辑,为佛教图像的思想解读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王维在《饭覆釜山僧》诗中曾述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认为只有寂灭了尘世的烦恼,才是一种至高至妙的本真极乐,从此就可以进入随缘任运,闲逸自在,悠然自得,游刃有余的境界。通过对王维诗文的研究,我们发现,王维的这种境界,也就是他徜徉于大自然山水与佛教精神王国中的无可无不可境界。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是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与弘扬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上不遗余力,贡献最大.他提出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拟向即乖"等思想具有从祖师向分灯过渡的特点,从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拉开了中国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雪国》表层故事的佛意识和虚无主义情调具有明显的消极颓废色彩,只有当表层故事之后潜故事投射到表层,大大改变了表层故事的形态,所谓虚无和死亡之美的审美形态才臻于完整。在驹子潜在视角与形式叙述者、岛村的视角对抗中,潜故事逐渐浮现;此时由于驹子潜在视角是价值独立的,故《雪国》叙事结构又有复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北宋宰相蒋之奇的《目录》中,有一段简洁的记录:“宝圣石佛院在嘉兴县东南,唐至德二年于寺基掘石佛四躯,至今见存,天圣中赐名宝圣,人但呼‘石佛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