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0年7月至1861年5月,曾国藩设行辕于安徽祁门,引起诸多争议。当如何看待?祁门是曾国藩及湘军的"险地",又是"福址",在此,湘军由危转安,清政府也同时避免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的双重灭顶之灾。此是江南大营第二次溃败后湘军全面取代清朝经制兵,以及地方势力坐大,满汉权势变迁,洋务运动发轫的重要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2.
沈昕 《安徽史学》2010,(5):79-83
祁门善和程氏是徽州程氏宗族的重要支派,遗存文书众多.笔者2008年参与整理了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保存的一批祁门善和程氏宗族文书资料,此次整理文书近150件,分为土地文书、房契文书、赋役文书、商业文书、宗族关系实态文书、社会文书、会社文书七个方面.这批文书具有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关联度强、保存完整、民间性突出等特点,价值较大,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周晓光 《安徽史学》2006,10(5):126-127
期盼已久的<徽州文书>第一辑10卷已于2005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主编刘伯山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徽州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并着力于徽州文书的收集和整理,在徽学界声名远播.以他名字命名的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收藏了丰富的徽州文书,徽学界久闻其名而因种种原因不得其详.此次<徽州文书>首次影印展示了"伯山书屋"收藏的部分文书,同时也公布了祁门县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徽州文书精品,令徽学研究者欣喜不已.这批文书的整理和出版,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4.
5.
徐海啸 《江淮文史》2012,(1):156-159
洪炯,一个今人不甚熟悉的名字,但大家都知道的祁门县城洪家大院,开创人就是他。 清道光年间,洪炯以廪贡生的身份,在江苏镇阳县任学正。当时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委洪炯督修宝山海塘,经费不足,洪炯倾囊资助。林则徐又委洪炯修南汇海塘。后因二兄去世,洪炯乞归,去广州营茶,与英人颇多交易。当时祁门生产的是“安茶”,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相似文献   
6.
华茶销售衰败与祁红统制运销中的官商权势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安徽史学》2011,(2):117-122
民国年间,华茶的生产和销售与国际市场联系尤为紧密,其产销受到国民政府和商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受到国际茶叶市场供需关系的制约,华茶特别是红茶销售日益衰败。为振兴华茶,皖赣两省实施红茶统制运销政策,祁门红茶是统制运销的主要对象。官商之间为祁红统制运销的控制权展开博弈。华茶销售的衰败和祁红统制运销中的权势纷争凸显出民国现代化转型时期商业社会生态的变迁面相,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国时期商业发展的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7.
刘淼 《安徽史学》2005,(2):83-89
祁门红茶与上海交通银行贷款关系的成立 ,标志着农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受到金融资本的支配与控制。而在战前区域经济关系中 ,也说明中国内陆地区农业产品的生产者与贸易组织同沿海出口口岸的关系更为密切。本文重点考察作为中国出口大宗产品的祁门红茶与银行银企关系建立的过程、原因 ,及其金融支配与控制关系对于出口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影响 ,以期说明农业产业组织的变迁与沿海及内陆区域经济关系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新发现的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个案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末徽州民间纂修宗谱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徽州民间纂修宗谱的缘起、纂修组织结构、各项制度规定、宗谱管理、纂修谱例及付梓规定等,对研究清末徽州乡村地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人口、民俗等有着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南方人物周刊》2008,(17):70-70
阅览了些人事沧桑,经历了些艰难苦恨,思虑了些能与不能,扰扰攘攘,沉沉浮浮,贫贫富富,悲悲喜喜,这些都像生命中似曾相识的一段宿缘,规避不得,该来的一个也没有错过。直  相似文献   
10.
祁门县明清时期民间民俗碑刻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琪 《安徽史学》2005,(3):72-81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田野调查,我们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的祁门县境内,先后发现有132块明清时期的民间民俗碑刻。它或立在村头水口,或立在事发地点,或立在祠堂庙宇,起到告之、提醒和警示作用。这些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府祁门县民间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宗族条规、山民喜好,如封山、修路、做桥、建祠、续谱、教育、风水等活动,为研究徽州民间民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