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41年前,李鸿章和森有曾就日本军舰“云扬号”入侵朝鲜江华岛事件以及学习西方、变革服制、举借外债等问题在保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本文考察了森有于光绪元年腊月二十八日赴直隶总督府与李鸿章举行会谈的背景,并基于1899年出版的《森先生传》中揭载的对话记录,译介、分析了这场对话的主要内容;指出,尽管李鸿章组建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幕府,但由于无法破除人身依附关系,未能建立独立的智库,以致他很难听到不同的意见,学到有价值的新知。因此,李鸿章与森有论战时无法占据明显优势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社会背景下,德是内在的,是外在的。德体现着的本质要求,表达着德的根本属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促使政治领域的价值观不断完善并产生作用。北宋时期,不仅成了政治领域的价值观,还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正好印证了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核心价值观德在政治领域推演展开形成,具体包括以君为本、以为制、纲常为义、仪俗为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韩国自三国时代就开始学习中国的婚姻俗文化,但由于"土俗"的强大影响力以及背后政治势力的阻挠,直至朝鲜王朝末期,由于政治上尊周思明的需要,英祖命李縡仿效《朱子家》编纂了《四便览》,才终将婚姻俗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考察中国婚姻俗在韩国的本土化进程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可以发现,当代韩国传统婚俗的程序及其有关婚姻的各种理念,都脱胎于中国,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印记。这表明韩国传统婚俗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4.
李月新 《史学集刊》2016,(4):111-118
入閤在契丹传统仪生活和宗教信仰中找不到任何痕迹,其作为朝谒仪的一种起源于唐朝,与当时的内朝制度关系密切。唐末因乱阙,皇帝渐废正衙视朝,而入閤日重。五代之后皇帝于每月朔望日御正衙入閤成为定制,入閤遂成五代盛。辽太宗时期两次行入閤的实践,既体现了在辽初制建设中对中原五代制的继承,也是契丹国家性质转变的外在表现。辽朝中后期,在国家制建设日趋完善的同时,由于受北宋及契丹国家二元政治体制的影响,入閤废置不行。但是中央官系统中的东西上閤门司却得以保留,成为职掌辽朝仪的主要部门之一,在辽朝中后期国家仪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瑞 《史学月刊》2007,(3):86-93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光明 《百年潮》2007,(7):30-3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0年转眼即逝。但筹备以及圆满完成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司任务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一幕又一幕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了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小人不(纟呈)人于刃"的释读问题,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已有的各种说法,指出"小人不□□人于刃"应读为"小人不逞人于能"。意思是小人不应该快意于在技能方面胜过人。  相似文献   
8.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24,(2):16-29+157
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之初,在意识形态和权力实践领域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读书人,既包括“士大夫性”读书人,也包括“庶民性”读书人。因此,洪武制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借此重塑国家正统性和合法性,以期获得读书人对新生政权的支持。此外,两宋时期以读书人为主体的士绅阶层已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势力,洪武制改革也可以视为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争夺权势的手段和策略。明初洪武制改革,开启了王朝国家走向民间社会的新局面,亦成为明中后期俗互动机制和教社会形成的政治渊薮。  相似文献   
9.
对“上博竹书”的研究,无疑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我们便随处可见专家学者们对这部竹书的品头论足与考订释读。然而,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它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却并不一致。仅就这部“竹书”的主体内容而言,有人称它是“《孔子诗论》”;还有人称之为“古《诗序》”,进而认为,所谓“《孔子诗论》”的说法并不妥当。于是,争论日起,尚未止息。本文认为,这种有关称谓的争辩是无畏的,因为比此更必要也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搞清楚孔子这部“竹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和道理。本文以所谓“诗言志”与“诗无隐志”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研究认为,这个思想和道理就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宋代家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制的庶民化。北宋家与国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修撰意识。《朱子家》直接简化、删改古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朱子家》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由此上升到了国,官僚士大夫群体的教意图、官方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