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吕明姝 《神州》2020,(6):14-15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宝库,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变化中,中国创造了许多灿烂而耀眼的文化瑰宝,琴瑟、围棋、书法、绘画等众多艺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中交相辉映,在文化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艺术名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作品,使我国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熠熠生辉。碑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专门研究碑刻的来源、下刻时代、碑字体制、拓本真伪和碑刻内容等的一门学问,人们经常将碑学与帖学相对,一个是在碑上作字一个是在帖上描摹。赵之谦则是我国清代后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对篆刻研究颇深,他在清代的碑学运动中亲身实践,对推动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赵之谦在清代碑学运动中产生的影响,能够为当今碑学研究学者提供碑学的相关资料,对当代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赵之谦进行探讨,浅谈赵之谦的艺术风格,并由此探索赵之谦在清代碑学运动中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当今碑学历史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晚清名学莫友芝,幼承家学,博览群书,精通汉学、诗,对字、声韵、版本、目录诸学科都有研究。他又嗜好金石,搜求汉魏碑刻,悉心研习。由于受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莫友芝的书法艺术由隋唐直取周、秦、汉、魏,加之其丰厚学养的浸润,形成了雄浑苍雅,拙扑天真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正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古代贵州以纸或绢为载体的笔墨真迹,绝大多数都产生于清代。清代中前期,"文字狱"盛行,引发了考据学的兴起,学者们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按古人字迹来镌刻的碑石上,掀起了一股觅寻碑刻和摩崖的风气,开启了碑学之风。清代中叶以后,理论家兼书法家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成  相似文献   
4.
成洪燕 《收藏家》2004,(12):16-20
清代中期,随着湮没于荒野千年的碑版的出土,书坛兴起碑学之风,出现了一批碑派书家,他们将秦篆、汉隶、北碑的书写技法和意韵融入书法创作中,形成一种异于宋元以来帖学传统的“碑派书法”。岭南书坛的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在阮元首倡碑学后,政治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写成集碑学理论之大成的书学著作《广艺舟双楫》,倡碑抑帖,发出了振耳欲聩的变革书坛的呼声,岭南书家风从,出现碑学中兴局面,但是一部分书家仍旧坚守传统帖学阵地,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法书作品,正如  相似文献   
5.
碑帖作为中国书法的两大源流,各有千秋,共同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直至清朝末年,碑帖结合逐渐成为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流思想,并影响至今。文章从碑帖结合的维度上探讨于右任的书法特征,总结其碑帖结合的方法和成就,希望有助于人们的书法创作与学习。  相似文献   
6.
金丹 《东南文化》2001,(7):57-61
阮元是书法史上真正意义上否定《兰亭序》的第一人,阮元否定《兰亭序》的思想渊源及动机,是以否定《兰亭序》来动摇二王在书法史上的权威地位,为在二王之外另辟新境寻找理论支撑。他的兰亭观始终与南北分派及碑学思想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书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阮元否定《兰亭序》的论据虽然不足,但却为清代碑学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碑学、帖学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8.
桑椹 《收藏家》2016,(7):33-44
书法 书法部分,本期推出的是"浙江省博物馆藏碑学名家作品专题",共收录清初至现代碑学名家作品三十件。清代碑学发轫于隶书的复兴。清初以降,出现了王时敏、郑簠、朱彝尊、伊秉绶等一批专门以隶书名世的书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正邓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其笔意师法秦汉碑刻,开一代碑学之先声,时人称其书法为"千数百年无此作已"、"国朝第一"。他所开创的书法、篆刻新流派,被后世称之为"邓派"或"皖派"。这位桀骜不驯的清代书法篆刻大师,在家乡安庆留下了很多故事和遗迹,如其故居铁砚山房和"笈游道人"铁砚、集贤律院里的完白山人放鹤处、天花禅院内的完白山人读书处。这些不仅见于地方史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