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动物标本的有害物主要产生于标本制作过程、保养方式和所处环境。为了解有害物残留情况,对广东省博物馆的动物标本抽样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ED-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实验分析。研究发现,馆藏动物标本羽毛和毛均有不同含量的硫(S)、钙(Ca)、砷(As)、氯(Cl)、钾(K)、铝(Al)、铁(Fe)、硅(Si)、锌(Zn)等元素;哺乳动物和大型猛禽标本的铁、锌等微量元素质量比高于其他实验物种;自然状态下,砷元素长期附着标本的表面和内部,毒性可影响接触者,不利于环保。建议剥制动物标本过程中避免使用砷化物。  相似文献   
2.
3.
长久以来关于中国青铜冶炼技术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本土起源说和西来说两种观点,本文通过对史前考古遗址出土的情况和研究状况肯定了西来说的观点,但随着新考古青铜器物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青铜技术的传播路线问题,本文提出青铜技术的传播路线不止有新疆—甘青地区—中原一条,在青海东部地区还应该有一条路线,即从南亚—西藏—青海东部地区向中原传播。  相似文献   
4.
采用偏光矿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垣曲商城出土炉渣或炉壁样品中主要合金元素Cu、Sn、Pb、As在炉渣中的分布及存在形式,同时分析了炉渣中主要物相的组成。结果表明,样品的主要结晶矿物有铜蓝或铜的硫化物矿物晶体、赤铜矿、孔雀石矿以及含有Co、Ni氧化物的短棒状或粒状结晶相;炉渣或炉壁中铜颗粒则以星散状或较大颗粒分布。Cu、As、Pb主要以合金颗粒的形态存在于炉渣巾,而锡则较多以四方柱状或针状氧化物骸晶形态存在于渣中;还有部分Cu、Pb存在于玻璃态渣相中。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出土炉渣炉壁的遗址属于冶炼、熔化或铸造工艺过程相关联的冶铸遗址,锡则是以金属锡在熔铜或铸造过程中加入。  相似文献   
5.
枞阳陈家山遗址是皖西南地区新发现的一处商周时期青铜冶金遗存,本文报道了该遗址14枚炉渣的科学分析结果.炉渣中不仅存在红铜、锡青铜冶炼渣,还发现有砷青铜、砷锡青铜冶炼渣.青铜冶炼流程为两步法,所用锡料可能来自赣北.本文对于全面认识长江中下游早期冶金技术以及产业格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指出商周时期这种锡、砷青铜冶金并行的现象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我国西北地区探测发现的铅白(类)、角铅矿、碱式硫碳酸铅、硫酸铅、氯化铅、羟基氯化铅、磷氯铅矿砷铅矿(类)等九种含铅白色颜料。它们在我国有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它们可能来源自矿物,也有可能是人造的。天梯山石窟有丰富的含铅颜料品种;麦积山石窟大量使用磷氯铅矿砷铅矿类颜料,是上述石窟使用颜料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贪官中不乏诗人词才,今摘录几首古今贪官之诗词供读者品味。  相似文献   
8.
古代砷铜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总结有关古代砷铜研究的献资料,回顾了人类使用砷铜的历史,汇集了学们对砷铜组织和性能的测试结果以及模拟古代实验条件冶炼砷铜的实验方法和结论,并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早期砷铜器物,提出了我国砷铜技术来源的问题,以期引起中外考古学、冶金史专家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一直是考古学研究和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和确定颜料的矿物成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工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拉曼显微镜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红黄色颜料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红黄色混合颜料是雄黄、拟雄黄、三氧化二砷、硫磺与石膏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重庆大足大佛湾彩绘含铜、砷元素的绿色及蓝绿色颜料显色成分,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便携式显微镜等无损调查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显微拉曼光谱仪(RM)等分析方法,对取自大佛湾塑像的绿色及蓝绿色颜料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颜料显色成分为为巴黎绿,蓝绿色颜料显色成分为氯砷钠铜石[NaCaCu5(AsO4)4Cl·5H2O]。根据研究结论推断,氯砷钠铜石可能为巴黎绿的变色产物。该结果为探讨近代人工合成颜料变色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