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不仅表现在对地质、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适应,还表现在对民族环境、历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川西北高原地区藏族传统石砌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有:民居选址常为距水源较近、耕作半径小、地势趋缓且能避风向阳的地块;布局多为三或四层,各层功能相异;建筑大都就地取材,选择承重性、保温性和耐久性等较好的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同时以粘性较强的黄土作为石材间的粘合剂;力求整体性、稳定性的结构体系与墙身形态体现出对抗震与安全的需求;石墙的砌筑、门窗的设置既是出于防寒的考虑,也发挥防御的功能;功能分区、形式和装饰方面则突出其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南部闽粤赣交界处的群山之中,生活着一群合族聚居的人群,他们多生活在同一栋巨大的夯土建筑内,常常是几十户上百口,彼此间有着血缘关系。他们的祖先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从中原辗转南迁的汉人,为与当地人相区别,他们自称“客家人”。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提到,客家住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型院落式住宅,如五凤楼;另一种是平面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如和贵楼、承启楼等。土楼主要分布于福建境内,江西、广东部分地区亦有分布。"福建土楼"作为一个专属名词,代表了以福建为主要分布地区的客家人居住的具有极强防卫减灾性能的方形、圆形夯土建筑。  相似文献   
3.
"孔子衣冠墓"亦称"孔宅",位于现上海市青浦区市级青浦工业园北隅,故址占地约120亩。在国内现存数百处有关孔子的文物古迹中,它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据清光绪版《青浦县志》等古籍记载,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孔子第34代孙孔祯赴任苏州长史时,奉孔子衣冠环璧建墓于此。它已经存在了1400多年,是现知国内唯一的孔子衣冠墓。我国自古就有将逝者用过的衣冠佩饰用具等物建冢奉祀以寄托哀思的习俗。如果逝者具体埋骨之处不能确定,则衣冠冢具有与埋骨处同等的祀奠地位。文化  相似文献   
4.
姬凌滨1988年开始从事业余摄影创作。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三门峡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5.
白英 《旅游纵览》2012,(5):18-21
<正>在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的深山沟谷中,有一个神秘的古村落大岽村,"岽",一个笔画简单的汉字,翻遍现代汉语词典,也不见它的身影。只有打开康熙字典,才能与它谋面。字典里注音pin,但当地人念chang。大岽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所以取名"大汖"。  相似文献   
6.
悠悠院落情     
楚天舒 《南京史志》2010,(12):15-15
时钟滴答滴答,青春似水流,我们无暇回首。岁月在墙上剥落后,才依稀看见了小时候。小时候,我在大院里长大,留下了一段无法复制却永远封印心底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淮阳彩绘陶院落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勇 《中原文物》2001,(1):63-67
淮阳彩绘陶院落是目前我国汉代考古中极为少见的建筑明器精品.本文依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组合、陶院落的装饰艺术和时代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其年代进行了重新判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洛阳孟津朱仓M722、M707东汉陵园的发掘材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两座陵园的性质、归属以及陵园建筑的功用进行了推测,初步认为朱仓M722、M707是东汉顺帝宪陵和冲帝怀陵,朱仓M722西组南侧夯土台基为石殿,中组为陵园寝殿,东组西侧院落为园省,东组东侧院落为园寺吏舍。  相似文献   
9.
越南境内院落明器在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并延续至三国初年,院落的主体房屋由平地式演变为干栏式,院落的布局由前庭后屋式结构演变为房屋三面环绕中庭的结构。越南境内汉墓出土的院落明器在干栏式结构和城堡式设计方面既受到两广地区汉代典型建筑明器的影响又形成了自身的地域特点,此外以天井为中心的院落平面布局以及房屋独特的制作技法也体现了鲜明的本地特色,东汉晚期至三国初年具有越南境内地区特色的院落明器直接输出到两广地区,上述文化交流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东汉时期两地密切联系的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0.
雷高林 《旅游》2012,(5):64-67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花溪旅游线的尾端,也是这条兀起平畴秀拔如画的风景带上最醒目的一个旅游点,原为明代军事要塞。"军营"背后的一段风景《明实录》有载:明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为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是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