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清实录》为依据,选择了"良民"、"小民"、"愚民""、刁民"、"奸民""、盗"、"贼""、匪"等八类有关民众称谓的话语进行统计分析,以窥探有清一代治乱兴衰之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2.
程涛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3):125-137
宋代刺配刑泛滥,导致触法流配者大为增加。为避免因配隶人群大量聚集而导致的社会治安乱局,宋廷一方面施行诸路间相互移配、散配的政策,另一方面格于军政形势及祖制,将配隶地域逐步由京畿地区向南方远路转移。步入南宋,由于疆域的蹙缩及政治地理格局的剧变,流配地域在进一步南移中逐渐集中于五岭地域的远恶州军,而大量的逃亡配军刑徒与盐寇、峒寇相纠合,加剧了该区域及近邻州军的动乱,成为终宋之世都未能解决的地方军政难题。  相似文献   
3.
汉代地方社会广泛地分布着豪族大姓,无论在中原核心地区,抑或在边陲地区,只是正史不一定以大姓、豪人、豪族称之而已。笔者认为地方豪族大姓早已融入官僚系统,成为郡县掾吏,乡里亭长,甚至已是百石以上的地方长吏,其家族成员散布在官僚结构之中,有广大的关系网络。本文尝试从亭长及其部下切入,认为负责逐捕盗贼的亭长,以及其部下求盗、亭候、亭父等人,其出身颇有来自地方大姓者,当中谨守法规的亭长也有些像循吏的爱民,惟具体的事例说明,有部分大姓合谋犯法,仿如群盗。笔者考察边陲地区的盗贼作恶为乱的情况,当中盗贼、群盗,也颇以地方大姓为首,因此笔者认为盗贼、群盗与地方大姓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间有很多是重迭的。  相似文献   
4.
古有“官逼民反”之谚语,今有阶级斗争之学说。这两种看法的知识背景大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假设:弱势阶层(例如农民)在强势阶层(例如地主和代表其利益的王朝政权)的压迫、剥削下,忍无可忍,最终以暴力手段,反击强势阶层。暴力冲突(或称造反、或称农民起义)一旦出现,根据古人的智慧,造反只有两种结果:即成王败寇。根据阶级斗争的学说,农民起义也只有两种结果:或被残酷扑灭,或推翻原有王朝政权而成为新王朝政权。  相似文献   
5.
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批评乐羊子"拾金而昧","引刀趋机"劝他完成学业的故事家喻户晓,就不说了。这里单说说乐羊子走后乐羊子妻的悲惨遭遇。"引刀趋机"事件发生后,乐羊子再次外出进修,一直熬了七年还不回来。  相似文献   
6.
以毒攻毒     
雀安潜素有“虽位将相,身听讼狱”之称,在唐僖宗时代替高骈为四川节度使。当时四川境内盗贼很多,雀安潜到位后却不发令捕捉。他的观点是:“这些盗贼如果不是有人通融包庇,他们是不会这样猖狂的。”  相似文献   
7.
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后汉书间有疏漏处"条中认为,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刘秀推行"度田"之策后,直接导致建武十六年盗贼猖獗事件突然爆发。然而,当我们考究史籍后,发现赵翼此说实为欠妥。事实上,造成此事件发生之缘由应有此二端:其一,此局面的产生与东汉王朝讨伐匈奴无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朝廷为了征伐匈奴,连年征发兵卒劳役且大规模移民,致使许多民众不堪其苦而沦为盗贼;其二,地方官吏无能失职,讨伐不力。  相似文献   
8.
9.
<正>战国时期的晋国,盗贼横行,官府想尽了办法也不能禁止。当时有个叫郄雍的人,主动要求缉拿盗贼。他说他能识别盗贼的相貌,跟盗贼打一个照面,观察他们眉目之间的神色,就可以判定是不是盗贼。晋国国君一听喜出望  相似文献   
10.
<正>解放初期,北京盗贼猖獗。从1951年3月至1953年10月28日,北京城接连发生入室盗窃案,这些案件都发生在深夜,手段也相同——翻墙入院、跳窗进屋,专偷贵重及便于携带之物。由于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