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统分析了明清纲运法施行下的盐业市场结构。认为在这一时期,盐业市场是国家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国家是盐业市场的垄断者,支配盐商及市场的一切事务,而盐商在市场中处于受支配地位,依附于国家以便获取盐业利润。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盐政改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盐政方面的改制与战时大后方的经济情况有密切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本在参阅原始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这次盐政改制的背景、经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评论,认为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盐政改制虽有历史局限性,但它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国民政府还是努力做到兼顾国计民生,且基本上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3.
2011年10月16日,海安县角斜镇与老坝港镇合并,新建成海安县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区镇合一,突出园区,全面融合,一步到位”的战略方针。原老坝港镇由旧场乡与老坝港乡合并而成,而“旧场”历史上即为角斜盐场,据《两淮盐法志》.  相似文献   
4.
在田家英小莽苍苍斋旧藏中,有一通陈奂致冯桂芬的信函。这封信是扬州的杨亮托陈奂向主持修纂《两淮盐法志》的冯氏说情,以便续聘杨亮等人的。结合现存几封杨亮写给陈奂的信件,基本上可以勾勒出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即杨亮、陈奂两人实际上并无深交,只不过是在之前不久才相识于南京的博山园内的。基于这样的交情,就能请托这样重要的事情,从而反映出当时底层文人学者的生活状态,实在是潦倒穷愁。而陈奂作为当时两江总督的座上客,他的这种请托,无疑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效用的。至少,在杨亮眼中,可能比其老师姚莹,一位在任官员,更有效力。否则,他也不会在相识不久之后,就发出这样的请求。不过,即便如此,这封信发出之后,到底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了。但信中涉及的《两淮盐法志》一书,事实上因为太平军的攻陷江南,并没有修成,在此后不久就陷入了停顿。因此,即便是陈奂的这次请托,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事实上杨亮的生活也依旧不会有多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江苏地方志》2011,(4):18-18
近日,由省志办、淮安市志办合作组织人员点校整理的嘉靖《两淮盐法志》点校本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刊成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由两淮巡盐御史杨选、两淮都转运盐使陈暹修,举人史起蛰、张榘撰。全书分12卷,约30万字,资料丰赡,体例严整,全面翔实地记载了明嘉靖以前两淮盐务情况。  相似文献   
6.
晋义熙七年(411)盐渎始筑土城,西狭东阔,状如葫瓢——瓢城。距今5000年前,盐城地理环境趋于稳定,大批先民陆续来此"熬波"煮盐。西汉元狩四年(前119),设立盐渎县。公元411年以前,盐渎尽管有县治,但是有治无城,盐渎县更名为盐城县。北宋时盐城每年产盐达到100万担,运盐船日夜穿梭,盐商云集,声势浩大。明清两朝,两淮盐业更达到极盛,清朝嘉庆年间《两淮盐法志》记载  相似文献   
7.
李鹏飞 《沧桑》2009,(4):11-12
明代的食盐行销以引盐法为主体,嘉靖时期许多地区又逐渐实行票盐法,票盐法是引盐法的补充形式,对于引盐法具有一定的从属性。然而,票盐法又与引盐法明显有别,票盐的行销使明代食盐行销体制得以顺利运作,对中下层商贩、灶户、军民人等参与食盐的营销活动也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些有关文章和书籍认为陈应功是发明晒盐法之人,本人查了一些资料,可澄清这一历史真相.兹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盐法是从宋元时期的盐法继承而来的,在国家专卖制度下组织了灶户制度,随着明初钞法的破坏,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明代的盐法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允许余盐和正盐一样可以公开进入国家的专卖体系;明中叶以后又出现了纳银开中制度等。所有的这些变化并不仅仅是盐法自身的变化,它也引起了与明代盐法变化密切相关的商人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盐法的发明是制盐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它肇始于处于边缘地位的福建盐区.到明中后期,晒盐法因其经济、实用、高效的特点而被推广到诸多盐区.但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淮南盐区却抵制这一新技术,直到清初才开始零星地试用晒盐法.晒盐法于明代没能在淮南盐区推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煎盐法是和利于国家严密控制盐业生产的"团煎法"、"火伏法"、"簿历法"等措施相配套的,国家自然不愿意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处于核心地位的两淮盐区因受国家政策的钳制,故其在管理及经营模式上体现出被动性和教条性;二是晒盐法对明代盐业体制起着分化作用,加剧了余盐、私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