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4年9月,河南博物院对三级品文物进行建档拍照时,发现有一幅清代吴焯绢本<青绿山水图轴>残损极其严重,画芯全部破碎,已无法正常展开,亟需进行揭裱修复.揭裱工作从2005年3月初开始,于同年8月底完成,历时近半年时间,终于还其原貌.在整个揭裱修复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疑难问题,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处理.由于此画揭裱难度大,修复工序复杂,特将其过程作一叙述.  相似文献   
2.
黄俊 《神州》2013,(15):201-201
通过对画意摄影当中民族元素应用的探析,明确了以民族文化为依托而创作出来的摄影模式,扩展了摄影的表现领域,升华了摄影作品的思想内涵,实现了画意摄影的艺术品位的升华,体现了其艺术价值,为相应的画意摄影当中的民族文化元素的探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更正     
《钱币博览》2006,(4):46-46
“陈坚画意书法钱币艺术作品展”于10月14日在上海举行。陈坚.60年代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后长期工作于上海造币厂。任高级工艺美术师。设计的各类金银纪念币、大铜章达300余种。其设计的83年版熊猫金币,曾荣获当年“世界最佳金币奖”。如今退休后探索中西绘画和书法。  相似文献   
4.
韩欣 《东南文化》2002,(1):84-86
从线条特征、拨言内容、字亦风格、钤印色泽诸多内容铲析,现存上海的两幅《昭君出塞图》一真一假。  相似文献   
5.
姜爽 《神州》2013,(10):229+231
画意摄影作为在新媒体时代倍受欢迎的风格摄影,在历经沧桑的不断锤炼中传到当代拥有了自身的个性和光彩,其中不乏蕴涵着写实绘画的精神,它在此中吸取着营养,不段创新尝试,力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本文通过其传到中国之后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结合,阐明两者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不可割裂的关系,同时从色彩,结构,意境等方面探讨中国式画意摄影的风格形成,这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发展密不可分,进一步探索画意摄影的发展方向,以适应时代需要与当代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6.
樊圻画《洗桐图》轴是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一级书画文物,此画取材于清閟阁倪云林洗桐轶事,寓意深刻,绘画技法娴熟,有很高艺术性。由于原件破损较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该画因卷舒不当,保存环境不佳,致使画面多处受损,通过精心修复,使原缺失的画意重现原貌。现将对此画的艺术魅力及修复过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春天是诗情画意的,在诗人的笔下,春天是多么的美丽和美好。有的把她当成魔法师,在枝头变出一朵朵花儿;有的把她当成理发师,剪出一件绿色的舞裙给大地穿上……总而言之,春天是美丽的,她更是诗情画意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天,大树妈妈孕育出新的子孙,这些子孙给大树妈妈编织  相似文献   
8.
《古今谈》2006,(1):I0004-I0004
徐生翁(1875-1964)1953年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曾任绍兴市政协委员。是一个一辈子从不趋炎附势的书画家,而于书画则几十载不惮寒暑,勤奋实践,金石遍摩,近自六朝,上探邃古,旁搜远绍,日积月累,终于卓自成家:以书作画,以画寄诗,豪宕兀傲。其书逆锋硬折,结构险异,用笔苍辣。他那生涩奇古的“孩儿体”书法非老境不能抵达。  相似文献   
9.
《清、水陆画五佛图》设色,绢本,是国内一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由于原件破损较重,重彩,易掉色,画心残裂绢质酥朽并且遭到虫蛀、屋漏水湿、鼠齿猫溺、梅雨霉白,受到污渍、生霉、卷折、碎裂、画心脱落、颜色返铅等多重损害,整个画面业已变质,卷舒失宜,保存不善,致使画面全面受损,难以展轴。"损重量残极"特请故宫博物院帮助修复,兹将修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明清瓷画中常见一种儿童手持一朵莲花或者一枝莲叶正在玩耍的形象,这种画面的名称,除了"婴戏图"之外,还有"持莲童子""持荷童子""化生童子"等数种。名称应该能反映画意才好,所以这种瓷画究竟怎么定名值得推敲。"婴戏图"是笼统的称呼,不能说错,但对儿童为什么持莲的理解帮助不大。"持莲童子"和"持荷童子"是对人物形象的直观描述,可合一为"持莲童子",这个名称也没有反映画意究竟为何。“化生童子”是佛教典故.但手持莲花就一定是“化生童子”吗?此说似乎有勉强之嫌。本文收集明清数百年间瓷画上岀现的几种“持莲童子”,对其寓意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