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俊 《神州》2014,(8):255-25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也不断成熟和完善。这种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以及传感器等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信息技术现如今已应用于田野数字考古技术。论文结合笔者研究,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该技术在田野数字考古中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成都文物》2006,(1):61-74
2005年,成都田野考古工作收获较为丰富。其中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物勘探项目215个,在金沙遗址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成都高新西区发掘一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还清理了一批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墓葬。此外,为结合相关学术课题的研究实施,在成都平原之外的安宁河流域、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上游地区、西藏东部地区,进行了系列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现将主要收获按地域及时代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李斌 《文物世界》2008,(1):50-5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历史遗迹无处不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底蕴。不论是田野考古、水下考古、石窟寺的研究、古建筑艺术的发扬光大以及历史文物展示传播都要通过文物摄影这个表现手段来完成。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规范。田野考古与考古出版物的学术规范是考古学学科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j2001年10月,由考古杂志社主办,云集全国20多家物考古刊物、出版社、考古研究单位和高校考古系的“考古出版物与学科规范化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代表就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见本刊2001年第4期)。本期组织的“考古学学科规范化讨论”发表了曹兵武和陈官涛两位先生的章,两仅代表作自己的观点,读可见仁见智。希望本次讨论引起大家对学科规范化发展的重视,并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6.
一般情况下,考古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就是谁发掘谁整理研究这批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研究成果的具体展现也就是发掘报告的出版及发掘简报的发表。之后,田野考古资料(包括出土文物和有关档案资料)便移交给有关管理部门。对于其他研究者而言,资料信息的主要来源便是已发表的报告、简报。这一现状势必造成一定的局限性:1、资料的不完整性;2、资料的不直观性;3、发表资料视角的片面性;4、资料发表的不及时性。如何使这些局限性降至最小,使已发掘的资料在考古学研究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笔者从多年的工作经验出发,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2009年1月13-14日,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2008年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通报了我馆最新文物研究、以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为重点的田野考古,和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全站仪测绘数据,并借助矢量三维建模软件Rhinoceros对古遗址地层堆积和遗迹单位进行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复原技术。基于该技术所建立的遗址三维模型,可实现对其任意位置、任意方向地层剖面图以及其他空间信息的提取,使"典型剖面"所呈现的层位信息更具代表性。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及数据库,可为以后的遗址保护、复原、展示及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全站仪代码对测量数据分类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坑南遗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的数据属性,编制了一套代码,将其运用于实际测量中。并提出代码编制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寒来暑往,春秋显得那样美丽而短暂,自然条件对田野考古工作的影响,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夏天的火热将土层炙烤得又干又硬,冬天的寒冷又把它冻得坚硬如铁,大风肆虐,大雨滂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