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二孩、三孩政策在中国推行,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引起生育爆发,2021年生育再创新低,如何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新生育政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影响生育的诸多因素中,儿童照料成为制约二孩、三孩的首要因素,儿童照料成本过高、无人看管现象极为普遍.母亲照料、祖辈隔代照料、暖爸鼎力参与等家庭照料模式,友好型学校课后托管、双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银措 《中国土族》2008,(1):60-61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土族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和生育习俗发生了新的很大变化。过去在个别土族聚居区,生了男孩都要到寺院登录名字,到6岁入寺,18岁后弟兄中除一人可还俗结婚外,其余都要留寺院当喇嘛。女性曾有在特殊情况下“戴天头”的习俗,女子到15岁,由父母做主在除夕与“天”结拜为夫妇,将少女的发式梳成妇人的发式,从此可结交异性。  相似文献   
3.
周鹏 《文史月刊》2005,(7):26-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发展,生育率也得到大大提高。1950年,邵力子先生怀着担忧的心情向不少人发表了他的关于计划生育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生产落后,而人口发展太快。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如不防患于未然,对人口采取计划措施加以控制,不仅影响建设,同时影响民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但在当时,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人的指责和非议。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传承并相沿成习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模式.本文就满族与鄂伦春族的生育习俗进行比较分析,来看民俗对其民族的繁衍争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文化意蕴.满族作为一个非常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影响,并善于把优秀文化迅速融和到自己文化之中的一个优秀民族,以颇含科学原理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保证种族繁衍,发展壮大民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鄂伦春民族因其相对原始封闭的先天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以及一些鄙陋的生育观念,使得妇女孕期和分娩时得到的保护极少,婴儿成活率极低.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思维意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习俗,而不同的习俗就会对其民族或社会群体产生不同影响,甚至影响到其民族的繁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晓农 《文史精华》2013,(10):50-52
本来这一话题不必特别地提起,因为史实明显地摆在那儿了。可是,时至今日的一些文章,却把这一问题炒作得太离谱,竞称贺子珍与毛泽东一共生育了十个孩子。有杂志刊登的《真情毛泽东》系列文章中的《毛泽东与贺子珍》一文中写道:“还有,她‘年头一个年尾一个’为他生了十个孩子(贺子珍这次出走正怀着第十个孩子)  相似文献   
6.
孙羽燕 《神州》2013,(1):205-206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1910-2005)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对《生育制度》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中国问题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韩小雁 《攀登》2013,(6):114-118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描述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生育意愿的基本状况,从政策认知程度、社会保障水平、宗教信仰三个方面分析了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国家相对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指导下,以果洛州为代表的青海省农牧区少数民族的生育意愿,在生育数量、性别偏好等方面基本趋于合理。建议通过生育政策调整、大力发展农牧区经济等措施,引导群众树立合理的生育观念,提高整体人口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牧区人口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华龙 《民俗研究》2000,(3):160-161
《中国生育信仰》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本著作,属“蝙蝠丛书”之一。本书的作者是宋兆麟先生。  相似文献   
9.
胎发,是指婴儿出生后第一次理下的头发。在中国传统生育民俗中,对婴儿理胎发非常重视。并且对胎发的处理也十分慎重。因为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人的头发,对个人来说,是灵魂的栖息地,生命的象征,父母精血的结晶;对社会来说,其发饰是一个人容貌仪表美的重要标志,对民族来说,则是识别民族的显的标志。因此,对婴儿的胎发更为珍爱。  相似文献   
10.
<正>狂欢俨然成为元宵灯节的显性内涵,但从原始文化意义上来说,元宵节习俗在于驱邪攘灾和求取子嗣1。元宵节的狂欢发生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月主司生育,月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育神之一2。故历史时期的元宵灯节活动纷纭,主题大致有:"灯""食""娱""祭"以及"求嗣"。从而,在"闹元宵"的背后,平添了几分庄严和更深层次的需求。"求嗣"亦即"求子嗣""乞子",既可专指祈求儿子,也可以同时指代三种不同的民俗活动:祈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