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革中,我家的经济状况,陷入了比自然灾害时期还困难的境地。中央文革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下文控制他们的人均标准生活费不得高于15元。  相似文献   
2.
丁东 《江淮文史》2013,(2):140-148
最近,读到史义军先生保存的一份1958年2月9日发布的《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对106名右派分子的处理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反右派斗争史上一份颇有价值的史料,本文作一点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熊源 《贵阳文史》2010,(2):46-48,49
<正>茅台酒举世闻名,但没有到茅台酒厂以前,我对茅台酒的认识十分浅显,只有很土的茅台酒瓶和一点茅台酒价格的记忆。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一般人家很少买得起,尽管1950年代茅台酒是2元一瓶,1960  相似文献   
4.
舒芜同志在贵刊2001年第4期《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一文中,引陈独秀1941年8月6日致杨朋升的信云:“弟(陈独秀)生活一向简单,月有北大寄来三百元,差可支持”。舒认为,“这每月三百元,是(北大)学校要致送,而取得国民党政府同意,还是政府所授意?是以什么名义支付的?是作为聘一名教授的薪俸,还是没有正式名义的特别‘津贴’?”皆不详。 据我所知,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教授贺昌群抗战爆发后,自杭州迁四川乐山从事著作。教育部仍令浙大每月寄贺先生生活费三百元,一直到贺至三台东北大学任教。由此联系到抗战时…  相似文献   
5.
法庭上,李晓航哽咽了,“我就想自己赚点生活费,这样可以不再跟父母要钱……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没想到,犯了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1964年至1966年,我参加了两次“四清”运动。那些时日,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连绵不断。我供职的某单位每次都“抽”我们几个最听话的人下乡参加搞运动。由于连年下乡,没有轮换,无任何补助,给我们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因为一旦下乡,个人就要带走全家生活费的三分之一。那时,工资普遍低,生活十分清苦。  相似文献   
7.
《世界》2009,(3):138-143
能相信BBC的话吗?它的报道中,2008全球生活费指数排行榜上,伦敦位居首位;而在我们落地的希思罗机场,随便问一个伦敦人,哪个地区是伦敦最贵的?他一定想都不用想地回答:“当然是梅菲尔!”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乡村教师的巨大奉献。此系列报道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师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韩冠堂 《世界》2003,(5):43-45
有了对各个学校的基本了解,和对自己的比较清醒的认识,你就可以开始考虑选择计划申请的学校了。  相似文献   
10.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时,我正在武汉上中学,当年14岁,在“不当亡国奴,要抗日”信念的激励下,我不顾家里的反对,拿着家里给的学费和生活费,背着大人悄悄地和其他几位爱国青年放弃学业,几经辗转,翻山越岭投身到共产党的鄂豫抗日根据地,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