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历时6年,"生业与社会"栏目已经开设23期。我们的研究范围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处遗址的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环境考古;还包括对多种动植物种类开展专题研究;对全国各个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生业状况进行系统而全面地探讨,划分发展阶段;对于与礼仪性相关的活动也有研究;另外还有对于方法论的探讨等。今后,我们要继续推动发表单个遗址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注重在有条件的单个遗址中,开展包括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和环境考古在内的多角度的分析,以求更加全面地认识当时的生业状况。我们要继续推动专题研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探讨生业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求深化研究的内涵,拓展研究的领域。我们要继续推进生业考古相关学科的建设,立足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我们要继续鼓励青年学者挑大梁,推动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敦煌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类型、四坝文化、骟马文化等.敦煌地区史前时期的生业经济较为复杂,既有相对稳定的农业,也有灵活且适应环境的畜牧业;四坝文化之前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骟马文化时期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比重降低.敦煌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和缓冲地带,也是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不断碰撞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特点。墓葬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随葬动物有鸡、猪、绵羊、黄牛、狗、马,人骨骨胶原碳稳定同位素主要呈现C3和C4混合信号,部分呈现C3信号和C4信号,氮稳定同位素值相较牛羊等家养食草动物较高。综合研究说明汉晋时期河西走廊形成麦类、粟黍和豆类的混合农业模式,所以黑水国汉代先民摄取的粮食作物来源呈多样化。同时,河西走廊畜牧业发达,使当时人群摄取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江汉考古》2021,(3):116-124
汉水中游地区位于中国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汇地带,南北方文化因素来回拉锯,属于典型的考古学文化"漩涡地带"。相比黄河、长江流域,该区域的生业经济并不明晰。本文通过对该区域的郧县大寺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认识到该遗址的生业经济是家畜饲养与狩猎经济并重,具有南北地带过渡性的特点。同时,通过与周边数个遗址的对比发现,汉水中游地区的生业经济在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初步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仪式性的活动需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郭荣臻  曹凌子 《文物春秋》2022,(3):22-32+36
现有考古记录显示,河南登封地区在裴李岗时代可能已存在农业生产行为,但证据偏少;仰韶时代,作物种植、家畜养殖已发展为生业的稳定要素,可能属于野生的动植物资源是先民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山时代,生业经济仍包括生产性经济与攫取性经济两方面内容,唯生产性经济重要性提升,作物与家畜种类增多;二里头时代的生业系统承前,唯作物、家畜组合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农业复杂化程度又有提高。该区域农业复杂化程度加深、生业模式演变的原因大致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日益发展的农业经济和逐渐进步的取食策略既为人口增长、文化进步、社会前行提供了经济支撑,也为后世农业及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至今的考古学研究,可以见到中国西部考古学文化的融合与分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也可见到西部古代生业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在当前开发西部中,应从考古学研究中,吸取古人的经验,正确处理现今民族及其文化之间关系,做好文物保护和改善及保护好环境,只有这样,中国西部才能走上持续发展之路,也才能不影响中国东部的发展。可能,考古学是连接中国西部古今之桥,在当前西部开发中,应推进考古学研究,发挥考古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查海遗址出土的4件石磨盘和石磨棒表层残留物进行的淀粉粒提取和分析表明当时人类的植物性食物较丰富,包括禾本科(Poaceae)植物种子和块根块茎类等,还有一些尚未能确定种属的植物,在各类植物中以禾本科植物最多。结合动物考古及炭化植物分析结果,推测狩猎采集经济在查海先民的生业经济中应占主要地位。同时,数量较多的狗尾草属植物淀粉粒的发现暗示查海遗址可能已经出现对这类植物的集中利用甚至是初期栽培活动。石器表层各类淀粉粒的数量比说明禾本科植物是查海遗址石磨盘和磨棒最主要的加工对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十二桥文化成都平原类型和渝东类型典型遗址所出动物骨骼的可鉴定标本、最小个体数和肉量估算的统计来考察其生业方式,结果显示前者的肉食资源以家畜为主,而后者则以狩猎为主。与香炉石文化的生业方式进行比较,并认为在早期文明阶段,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类型其生业方式不尽相同,而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间的生业方式则可能趋同。  相似文献   
10.
西江中游地区是岭南历史文化区内一个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三种生业经济形态,早期是一种广谱的渔猎采集经济,中期是一种利用贝类为主的渔猎采集经济,晚期是较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演进过程在整个文化区内具有一致性。贝类利用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呈现出一种显著强化的趋势,但一直未在食物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