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辉 《神州》2013,(26):144
许渊冲与杨宪益及戴乃迭夫妇对《琵琶行》的英文译本各有特色。本文以"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即三维转换角度对比两个翻译版本。经过研究显示:许渊冲主张尽最大可能追求信、达、雅,为了符合原文的韵美,可以破除一切翻译限制。而杨宪益夫妇则主张译本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文化特质。但是在适应选择方面两个人的翻译观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
陈才智 《环球人物》2012,(26):86-88
挂着闲职,自娱自乐唐代诗人生前就享盛名的,没有人能超过白居易。这与他的早慧、出道较早,深受前辈提携有关系;与他自己精励刻苦,善于团结同道,作品又高产有关系;与他年寿长、文学活动持续的时间长,并且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作  相似文献   
3.
以前,人们谈到《琵琶行》的艺术成就时,大都只说其中对音乐的描写有独到之处,其实,《琵琶行》写的那么动人,是与诗中所运用的种种参互手法分不开的。而所谓“独到”的音乐描写,也只是其中许多参互手法的一种。参,以显其灵活能变,丰富多采,“柳暗花明又一村”;互,以见其有表有里,对称平衡,“浅绿深青一万重”。而有参有互,实体现出艺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诗中的运用(不论作当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琵琶行》中究竟有哪些“参互”呢?  相似文献   
4.
李永刚 《丝绸之路》2014,(18):51-52
本文从创作意愿、人物设计、以歌抒情等方面入手,对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千古一叹的由来和深意。  相似文献   
5.
数字     
《神州》2010,(12):11-11
50亿10月16日,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在长沙召开了"夜郎古国"策划评审会,并对外宣布将斥资50亿元重建夜郎古国。在同日通过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里,新晃将试图打造一个吸引都市人喜爱的"夜郎国里的慢生活"。  相似文献   
6.
洛地 《古今谈》2004,(2):29-30
日前购得《咬文嚼字》2003年合订本,日读两三卷,每每得益,兴味盎然。亦偶有所思,愿进数言,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