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古代礼学中的两大主要流派———郑学和王学之争 ,是历代制礼作乐时都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若选取《开元礼》中庙数、郊祀、丧服、婚龄等几个侧面 ,分别按照郑义和王义加以检视 ,则可发现郑玄礼学在《开元礼》中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相反王学却略占优势。这与唐初以郑学为主统一礼经的现实不符 ,与经学史之传统说法也稍有差距。唐人的礼制统一过程极其复杂 ,并非简单的南北选择或郑王选择 ;其原则是“稽周、汉之旧仪”、“考图史于前典”和“因时制范”三点。经过从唐初至唐中期 80年间的几次“考取王、郑” ,兼采南、北 ,《开元礼》已是一个南、北综汇 ,郑、王杂糅的产物 ,郑学自然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王学反而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太庙庙数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先秦以来,在宗庙祭祀方面,“天子七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但是,就七庙的构成,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郑玄和王肃的解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郑玄模式和王肃模式的天子七庙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古时代太庙制度的变迁。唐宋时期太庙礼制的运作逐渐超越了郑玄和王肃之争,传统的七庙制遭到了破坏。结合这一时期郊祀礼仪的争论焦点从郊丘之争转向天地分合之争,国家祭祀的两大支柱都摆脱了郑王礼学之争的支配性影响,这象征着国家礼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相似文献   
4.
王肃所作《圣证论》一书,因久已亡佚而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清人马国翰辑本虽有错讹与疏漏,但从中仍可观《圣证论》体例之一端.从《圣证论》中王肃难郑多引经据典并辅以因情推理来看,此书并非王肃“伪作”《孔子家语》的衍生品.  相似文献   
5.
潘建安 《文史月刊》2011,(11):38-39
三国时,魏人王肃学问渊博,他冒充前人编写了好几部书,如托名孔鲋的《孔丛子》,托名孔安国的《孔子家语》和《古文尚书》,尤以最后这《古文尚书》影响最为深远。宋儒开始奉为座右铭的所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淮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来自《古文尚书》的《大禹谟》。直到清代,才有阎若璩等人先后站出来揭穿王肃。  相似文献   
6.
《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确立,与伪《古文尚书》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起先是后者受前者影响,渐渐地前者转而受后者支配。学者由审查伪古文案衍生出来"伪作之人""或云王肃,或云王肃之徒"诸种论说,颇近于"辨伪"之同时而孽生"造伪"之虚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伪《古文尚书》公案在学术史上处于至关重要的枢纽地位,《孔子家语》伪书案愈演愈成为其中的一个子命题。在对王肃人品心术的怀疑上,在辨伪方法之挪用上,在将文本一析为二的思路上,在"一手"伪书说之运用推演上,学者对《孔子家语》的研究,普遍存在一种类似于伪《古文尚书》案一样的《孔子家语》伪书案锻炼成狱之心理趋向,产生了机械移植、推论过度、疏而不证、笼统混淆、牵强附会等问题。其间所滋生的王肃伪造五书之说,又成为近代康有为的刘歆"遍伪群经"说之肇端,影响广远。  相似文献   
7.
汉末以降,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这缘于天命论的动摇,使汉代官方以儒学为核心内容的完整严密的解释系统出现了漏洞,从而给道、名、法等家的兴起让出了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天命论的动摇,使抑君申臣思潮和时遇论命运观兴起,导致儒学凝聚社会精神的作用崩塌,这是魏晋儒学衰落的真正内涵。汉末社会流弊刺激了礼学的兴起,魏晋时期礼教兴盛,夯实了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这是魏晋儒学强盛的有力表现。魏晋儒学衰落与强盛的对立观点共存,是因为其集学术思想、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三重角色于一体,且三者互相纠葛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