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在辨析对安阳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基础之上,提出甲骨的发现不是行为意义上的发现,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发现。甲骨的发现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学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和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个环节构成的。发现甲骨的讨论也不应该将古董掮客和古董市场排除在外,古董商在安阳甲骨的早期流布和收藏中的地位正说明甲骨收藏存在一个"前甲骨学时代"。因此,甲骨发现的学术史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对中国考古学史的理解和写作。  相似文献   
2.
刘欣  淑华 《文史天地》2009,(6):70-70
一八九九年(光绪25年),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在北京清政府担任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官),一次服中药时,他突然发现“龙骨”药上刻有奇怪的类似篆文的东西,大为惊讶。王懿荣本是金石专家,精通铜器铭文之学,知道这东西一定有名堂。于是追究到药铺,查问“龙骨”的来历,并选了一些进行研究。一九〇〇年(光绪26年),山东潍县古董商范雄卿携带“龙骨”八百多片到北京,王懿荣付以重金,予以收购。王成为鉴定收藏甲骨的第一人。一九。三年,王懿荣死后不久,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被《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铁云)收买,刘把这些甲骨连同自己所藏,选了一千多片,石印出版了《铁云藏龟》,  相似文献   
3.
孙振民 《收藏家》2010,(4):49-56
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流派迭起、名家纷呈的复兴期。清初书坛上承明"馆阁体"之余绪,"康雍之世,专仿香光(董其昌);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赵孟頫)。"帖学盛行,成为时尚。雍乾以降,文字狱大兴,文人们为避其祸皆埋首于故纸堆里。时碑版出土日多,激起了书家取法金石的浓厚兴趣,既而在书坛上掀起一股尊碑热潮,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是我国年代最早的文字系统,且发展较为成熟,是汉字源头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分析甲骨文的优势,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世界已知四大古文字体系—“尼罗河的古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以及“中国甲骨文”,都是人民的智慧结晶。且我国甲骨文是唯一一个得以保存且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意义尤为重大。甲骨文内容丰富,是分析我国上古社会的真实材料。因此,要弘扬甲骨文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意义,王懿荣纪念馆收集了大量的甲骨资料,这些资料对研究甲骨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对甲骨学的未来发展以及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公家单位之一,甲骨数量达2023片①。甲骨的来源与入藏,起自20世纪50年代,与郭沫若主编、胡厚宣师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编集岁月前后相系,有着厚重的当代学术史印迹,又隐现着前贤矻矻业绩与殷殷操守。追踪考订这批甲骨藏品的来源、流传与入藏事略,可以使人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文的文物与学术史双重价值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对前  相似文献   
6.
2009年8月12日至16日,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山东省烟台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法国、瑞士、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的200多名甲骨学、考古学、书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代表就甲骨学、殷商史、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展开广泛和深入的探讨,近70位学者发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发言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邓淑苹 《文物天地》2023,(12):119-127
晚明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玉雕工艺高度发达,古玉也成为藏家热衷收藏项目,因而带动仿制赝品的风尚,包括纹饰的仿雕及沁色的造假。由于玉料本即昂贵,优质玉料多用以制作人物、花鸟等象生母题,杂色玉料价廉且易于染色,才用来制作伪古玉;此外,更常用沁色斑驳的古玉再改雕加染以谋高利。本文举例讨论之。  相似文献   
8.
《南方文物》2009,(4):193-193
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是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为了推动甲骨文字考释、促进甲骨学发展而设立的以奖励甲骨文字考释为主的学术奖。此奖项设立后,在《中国文物报》、《南方文物》、《殷都学刊》等报刊发表征稿启示,得到学界的热烈响应,收到了多篇高质量的参评论文。  相似文献   
9.
殷墟的价值     
殷墟的发现过程,早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的消息传开后,直到1908年(另说1910年),罗振玉派人细心查访,始知甲骨出土于“滨洹之小屯”。因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是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10余年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0.
王启初 《收藏家》2003,(2):41-47
清末著名学者、爱国主义者、金石学家、书法家、甲骨学鼻祖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孺,号廉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授国子监祭酒,官至侍读,卒谥文敏。《清史稿》谓王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王汉章于其纂辑之《王文敏公年谱》五十三岁条记云“公性嗜古,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钩稽年代,补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