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玉枕数量较多,形制上有几形和盒形两种,玉枕的出现与汉代初期统治者崇尚“以玉殓葬”关系密切,同时也深受楚文化影响,推测徐州玉枕出现的原因,可能受到楚国木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玉器不多,不像良渚玉器那样数量庞大、形制多样,但具有东夷文化的显著特点。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玉璇玑是目前所知制作最早的玉制类璇玑,造型精美、寓意深刻。学术界对玉璇玑的定名、功能及代表文明都有所研究。玉璇玑与东夷文化密不可分,代表了东夷的太阳神鸟崇拜。  相似文献   
3.
樊越欧 《收藏家》2015,(2):57-60
中国被誉为"玉石之国",也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中国玉文化有八千余年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它不但成为了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玉器的出现,是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以石为工具的生产实践的结果,玉器是石  相似文献   
4.
祁连骑迹     
雷虎 《旅游》2016,(4):50-55
祁连山是一座知名度很高的山,因为历史书中总会提到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山的三种景致:祁连山的东部降雨相对丰富,植被繁茂,森林蓊郁;中部的祁连山以哈拉湖为中心,雪山多,冰川壮丽:西部则呈现出荒漠景观,千沟万壑的大山寸草不生,具有一种苍凉的美感。站在祁连山面前,看山峦起伏百里不绝,内心受到震撼的同时,依旧觉得云雾缭绕的它深邃如谜。只有真正深入,亲自走过,才会明了巍峨的雪峰,是如何伸向荒漠,成为了甘泉。河西走廊又是怎样在这座山脉的庇佑下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5.
2005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万家园墓葬区清理了两周至明清时期的墓葬247座。其中M202出土了珍贵的"辅白戈"、玉面罩等,为研究西周晚期高级贵族阶层的丧葬制度等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整理了《诗经》中与玉有关的文献资料,并根据不同的功用,将其分为装饰物、祭祀用器、指代美好事物、身份的象征、用于社会交往、赏赐品等六类,认为其主要反映出周人的用玉观念。通过对这些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玉文化的分析,可以得出几点认识:《周礼》中关于祭祀用六器的记载确有其事;玉器作为礼器有着其特定的使用环境;而周代以玉用于赏赐和社会交往的文化功能,为我们审视墓葬出土玉器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7.
清代流行佩饰,形制多样,用途各异。时至晚清,此风尤盛。上世纪90年代,上海徐家汇地区的天钥桥路汇南街清末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天主教(圣母会标记)佩饰[1]。考古证明,在原始社会,我国已出现材质珍贵、形制多样的佩饰,除实用美化功能外,还渗透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在众多色彩斑斓的佩饰中,宗教佩饰较少见。宗教佩饰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  相似文献   
8.
明代礼仪用玉作为冠服制度的一部分正史有载,定陵的考古发掘又为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标本。但是在出土的礼仪用玉与文献记载之间存在一些不符与错位等现象。本文尝试以北京西郊明熹宗三位皇妃和明神宗七位皇嫔的两座合葬墓中出土的部分玉器为实例,剖析随葬礼仪用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童 《丝绸之路》2022,(2):32-37
我国的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非常严格的用玉制度。而丧葬玉作为其中的一支,其分类较多,本文重点谈丧葬玉中的玉覆面。玉覆面也称为“玉幎目”“缀玉覆面”“玉掩面”,到后来逐渐发展成“玉面具”“玉头套”,是贵族才能使用的。本文通过对玉覆面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出土情况的整理研究来了解玉覆面的类型、特征及其发展分期。  相似文献   
10.
多海  多泳屹 《满族研究》2022,(4):110-114
对于满族族佩饰源流的探考、征集、鉴赏与研究,可以丰富祖国灿烂的文化宝库。本文通过对满族佩饰形态和内容的探讨,希冀对其源流的追溯和衍变历程的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揭示,探索其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