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陆布农 《风景名胜》2014,(8):172-173
几百年来,游客的好奇心一直没变.在莎士比亚故居,他出生的那间房,有面白墙,那面墙上写满了签名,其中包括司各特、丁尼生、狄更斯、萨克雷,萨因为没地方签名,居然签到了天花板上.可见,名人也很好奇.莎士比亚是一个文学符号.可是,他的故乡,英格兰腹地小镇,斯特拉福德,却要比符号慢热得多.十八世纪上半叶开始,斯特拉福德小镇才开始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2.
生于197年前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小说家狄更斯,在其《双城记》的开头,对所处的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作了这样的描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也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一个希望之春,也是一个失望之冬;我们面前有各种机会,我们面前也一无所有;我们可以直登天堂;我们也可以直下地狱……”  相似文献   
3.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3,(25):26-26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资产阶级的物质欲和消费性格在之前任何时代的文学里面都是被鄙视的,包括狄更斯和托尔断泰,包括贵族和平民,都是如此态度。过于物质化就是艺术的天敌。——谈到《小时代》,王安忆说,自己没有看过电影,只从文学角度解读,而书中对物质欲消费性格的推崇让她困惑  相似文献   
4.
王卉 《神州》2013,(24):27-27,29
在中国,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其短篇小说却历来略受忽视。本文则以其短篇小说《冬青树旅店的布茨》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的角度来探悉作品的叙事特色:作者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双重视角的运用;叙述者声音的凸显,以及和叙述接受者的对话等写作手法令人称奇,旨在说明狄更斯的短篇小说也有非比寻常的魅力和研究价值,同样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5.
《世界》2013,(1):174-175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甸成为了当下都市人的最佳写照。虽然物质富足,但是却引发道德与情感的缺失,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迷失在都市的灯红酒绿之中。可曾想过会有这样一个时刻:肆无忌惮地驾车奔驰,不在意得失与成败,只为奔向我们心中的纯洁神圣之地一一香格里拉,涤荡灵魂,获得精神上的再度重生。  相似文献   
6.
租下法国普罗旺斯的城堡,拥抱一季的薰衣草花田;于狄更斯泛黄的手稿审一探大卫·科波菲尔的心路历程——时尚界的高级定制(Haute Couture)近年来在旅行圈也渐成潮流。不少人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常规团队行程,或者拿着同样封面的旅行指南到处晃荡。他们渴望那些贴有个人标签的、独一无二的度假体验。而后者给予他们的,往往不止是一趟旅行。还有通往生活新境界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阎静之 《沧桑》2010,(2):235-236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塑造了不同的人道主义理想人物,通过气氛紧张的社会历史背景,精心安排的艺术架构,作者刻画了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和卡尔登三位男性理想人物,他们围绕路茜这条"爱的金线"构建起一幅和谐仁爱的生活画面。《双城记》通过浪漫现实主义描写,成功戏剧化了个人困境与人性冲突,堪称是最充分地宣扬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史快车     
影像站60年变迁缩影——标语60年来,标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  相似文献   
9.
伦敦人     
伦敦,已不是狄更斯笔下那座黑暗肮脏的城市,也不再如某位作家形容的那样,“腌泡在腐朽糖浆中像兰姆糕”。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无疑让这座无数次被搬进文艺作品的古老城市再次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  相似文献   
10.
穆冉 《南方人物周刊》2012,(31):100-100
我现在的所为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安宁远比我所知的更甜蜜。”当狄更斯在《双城记》结尾写下这行字时,他不会想到,这也将是诺兰《蝙蝠侠》系列终结篇《黑暗骑士崛起》的结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