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1-1937年灾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2,(2):115-122
抗战前的民国时期,灾民逃荒现象极为普遍。灾发地政府因无力赈济自己的民众,或者出于推卸责任,放任其灾民四处流离,移境就食。流入地政府救济自己辖区灾民尚且不暇,自然不愿再为别区承担救济重任。再者,行政区划与经费的分配也限制了这种救抚他省灾民的欲望。因此,流入地对来境灾民无不驱逐出境或资遣回籍,而灾民在自己家乡确实又无以为生,迫不得已时只好重又外出。总起来看,整个灾发期间,灾民便是在灾发地与流入地的推来搡去之中艰难苟活。这一问题不是一地一隅所能解决,也远非一年一月所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合作,需要对产生灾民的各种原因予以根治。然而,受时代条件所限,灾民的移境就食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灾民的流离悲苦也就只能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2.
周军 《文史精华》2013,(8):43-49
1942年河南灾荒的惨痛记忆,随着报告文学《温故:1942》及据此改编的电影《1942》,被今人寻回并知晓。当人们沉浸在报告文学和电影所描述的情景并构建起历史认知时,很少有人关注其真实程度。《历史上被掩秘的"1942"》一文,通过详实资料和认真考据,为您揭秘一个不同于文学影视的真实的"1942"。敬请惠阅。  相似文献   
3.
清光绪年间,洪泽湖泛滥成灾,苏北里下河地区部分灾民驾舟逃往江南,以挑担卖杂货、收购破烂、做泥娃糖人、修理雨伞、磨剪刀等为业。其中部分地痞、流氓以上述职业为名,在农村偷鸡摸鸭、盗窃财物,逐渐形成“荒班子”、“全家行”、“走江湖”等偷盗抢劫集团。民国元年(1912年),苏州著名匪首孙志明在太湖招兵买马,收罗散匪,打家劫舍,号称“水浒帮”,后为避官方注视,易名“水火帮”。  相似文献   
4.
戴士清 《古今谈》2000,(3):27-30
宁波《时事公报》(1920.6.1-1948.10.24,除去抗日期间宁波沦陷后,被日伪劫夺、盗用报名3年余)是解放前宁波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创办该报的金臻庠,始终坚持“为民喉舌”的办报宗旨。1949年初,他接受党的领导,主持迎接宁波解放的各项活动;解放后,宁波遭受国民党飞机狂轰滥炸,他又赴上海募集巨款救助灾民;后来又受命筹组宁波市工商联。他既是个“为民喉舌”的老报人,又是个“服务桑梓”的老乡贤。  相似文献   
5.
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苏新留 《史学月刊》2004,(9):109-114
传统而言,灾民的灾后安置不外乎“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等几种手段。1929年,河南灾荒发生后,为了挽救灾民,河南赈务会进行了这次颇具规模的灾民移垦活动。灾民的此次移垦并不十分顺利,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河南灾民的东北移垦。依靠社会各界的帮助和自身的劳作,灾民最终避免了被家乡灾荒吞噬的厄运。灾民移垦不仅解决了河南部分灾民的生存问题,同时对于开发东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河南移垦灾民的土著化,这种意义体现得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救灾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器”。抗战时期,面对大灾巨棂,根据地政府首先把救灾工作当作施政的重要内容,加强救灾制度建设。同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诸方面的力量,一方面采取消极救济手段以解灾民燃眉之争;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救灾措施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卓有成效的救济工作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政治作用,而且为建国后救灾体制的建构和社会救济事业的开展也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影像     
  相似文献   
8.
张高峰 《炎黄春秋》2013,(4):80-83,90
根据作家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公映,使人们对70年前那场饿死几百万人,殃及3000万人的灾难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那么,在当年,这场灾难是怎样被披露的呢?正如刘震云在小说中写到的,是年轻的《大公报》战地记者张高峰率先报道,公诸全国,并且引发了《大公报》停刊、他自己被捕,以及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后续报道等一系列事件。本文是张高峰生前回忆的一部分,使用了第一手原始资料,由其子张刃整理而成,本刊特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海地重建     
震后的太子港已成为一片废墟,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向这座似乎神圣的山,建立起自己的避难所。信教的灾民为这个遭受重创的地方取了一个名字:"耶路撒冷和迦南"。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史志》2008,(24):1-1
<正>500名赴灾区警力进入都江堰5月14日8时51分,经过四小时的飞行,哈尔滨选派的500名特战队伍安全着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立即赶赴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都江堰市,当地灾民看到特战队员后非常激动,一位大娘奔走在灾民中间不停地喊着:哈尔滨人民帮咱们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