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仇君好 《纵横》2009,(11):17-22
“自辛亥革命以来,长沙多次异守。这次和平解放,不放一枪一弹,实为三十八年中绝无仅有之盛举!”这是一位华兴会反清志士、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元老、湖南和平解放三主持人之一的仇鳌老先生,在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成功日,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萧劲光将军的宴会上,发自肺腑之感言。今日翻开刻骨铭心的历史一页,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熊礼明 《旅游纵览》2023,(13):41-43
长沙湘江古镇群包括靖港、乔口、新康、铜官、书堂等古镇。旅游协同治理的研究可以为长沙湘江古镇群的吸引力提高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能为长沙湘江古镇群的乡村振兴和全面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长沙湘江古镇群旅游协同治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治理现状研究、治理基础理论研究、治理机制构建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罗志强 《风景名胜》2021,(2):0253-0253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为自然保护地工作推进指明了方向。在总结湖南风景名胜区现状的基础上,对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存在的三个问题:构建权责清晰的管理体系、构建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关系、引导居民融合进行探讨,并对湖南省风景名胜事业的发展做了展望。积极融入、传承智慧、借鉴创新,推动湖南风景名胜事业进入优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文史博览》2010,(2):50-50
<正>因为战事的关系,离开长沙的人特别多。可是交通工具,却短少得可怜。汽车调了公差,轮船也调了公差,全面停驶,剩下的便只有火车了。但是火车也开行无定期,记者前日跑到长沙东站,只见来来往往,尽是问讯的旅客,一副干急仓忙的样子。记者于一大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和田园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品尝、观赏、习作、健身、体验、度假、科学考察、购物、环保教育的一种最新旅游开发类型。  相似文献   
6.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颢的这句千古绝唱写的就是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始建于三国的它,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到了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所处地理位置堪称一绝,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  相似文献   
7.
陈友良 《史学月刊》2007,17(5):62-66
五四时期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以其大哲学家的眼光,就中国问题发表看法,激起中国思想学术界颇大的反响。从英伦学成而归的杨端六,是罗素在上海、长沙讲学期间的一位重要译员。针对国人盲目追崇的学风,杨端六在报章上发表批评文章,主张应该理性地对待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学说。他本人亦从罗素实用哲学中吸取精神养料,进行着社会政治实践。杨端六与罗素的思想交往,以往鲜有人讨论,但不失为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缕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丛书编撰会和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湖南出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学术研讨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于 2007 年 10 月 27 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为期 3 天。  相似文献   
9.
湖南不仅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战文化运动兴起最早,声威最壮,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而且是七七事变后一年半内,全国抗战文化的传播、辐射中心,丰富、发展、壮大了全国抗战文化运动的声威和内涵,对推动全国抗战文化深入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陶端 《炎黄春秋》2007,(2):58-61
我的父亲陶菊隐先生,湖南长沙人,出生在戊戌变法的1898年。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新闻记者和著作家。伴随他成长的岁月,是中华民族最多灾多难的一段近代史。他在当私塾教师的父亲影响下,自幼即流露出异于常人的写作天赋,11岁始向上海报纸投稿,发表过多篇短篇小说,14岁就参加报界任编辑。本该上学的年纪,就因为在学校写了一篇虚构的游戏作文“饭桶先生”,被他的国文先生对号入座,认为大逆不道,陶菊隐被学校劝退,从此被湖南教学界认为是麻烦学生而到处求学无门。在不得已的情势下,为了谋生,也是天赐良机,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陶菊隐进入湖南的报界,从此开始30年的记者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