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官清廉,是自古以来为人称道的美德之一。历代清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永葆清廉的本色。他们或不为金钱所惑,始终保持坚定的情操;或在腐败盛行的环境中沽身自好;或职位虽一再升迁,仍能廉洁如故。清人曾国藩曾经说过:“唯俭可以养廉,唯勤可以生明。”此二语是为官廉洁奉公的秘诀,也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关键。清贤臣林则徐有以格言提帖自题书室的自律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他身居高位、廉洁奉公的自勉之语,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特别是下联中的“无欲则刚”,对后人最富教益,也是后人为官之道的座右铭。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只有杜绝私欲,才能树立刚正不阿的坚强者形象;真正无私才能做到彻底无畏。在中国封建社会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颇有一些这样刚正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以自身的清正廉俭名垂青史,为后人赞誉和敬仰。明代的鲁穆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反对腐败,倡导廉洁,人们一般认为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似乎身在其位,不贪钱财,当个所谓的清官,就是廉洁之人了。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全面和准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的显赫人物段祺瑞其人其事说起。  相似文献   
3.
清官是历代统治者队伍中"以廉为本"的一个群体,它是与贪官相区别而存在的。根据《周礼·天官冢宰·小宰》记载,考核官吏有六条标准:一曰"廉善",即善于处理政事,获得公众好评;二曰“廉能”。即能彻底推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规;三曰“廉敬”,即处理事务勤慎谦谨,尽守职责;四曰“廉正”.即品行端正,公道正派;五曰“廉德”。即守法不失,执法如山;六曰“廉辨”.即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六条标准,都冠以“廉”,体现了“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的精神。此后历代考核官吏标准.虽迭有变化,但基本未出“六廉”范畴。  相似文献   
4.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10,(6):156-159
科场案异峰突起 康熙五十年(1711年),从江南传来消息,一些读书的年轻人搞起了“学运”。原因是:本届乡试放榜后,榜上有名的多是扬州盐商,于是有人怀疑背后有官商勾结作弊的黑幕。一时间,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5.
沈淦 《文史天地》2012,(8):39-41
从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被授职为翰林院编修,到同治七年(1868)因病去世,吴存义这宦海浮沉的30年,正处于晚清“乱世”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1851年太平天国起事,时间持续14年,战火燃及大半个中国;从1856年中外战端又开,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毁圆明园被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  相似文献   
6.
佚名 《湖南文史》2012,(7):53-54
明代的海瑞和宋代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然而,就是这位被称为“海青天”的海瑞,在私生活上却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据记载,海瑞是回族人,祖上从福建晋江垓边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四岁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海家三代单传,家庭关系比较简单。但是,海瑞的妻妾问题却显得迷雾重重,异常复杂。  相似文献   
7.
李开周 《湖南文史》2012,(10):61-61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裴昭明的人,在桂林当市长(始安太守),后来三年任满,回京交差,他的老板齐武帝问他:“现在你手上有几套房?”裴昭明说:“报告皇上,一套也没有。”齐武帝不信,派人去调查,果然是一套都没有。齐武帝很感慨,对别的官员说:“裴昭明做几年市长,竟然没给自己弄一套房子,像这样的清官,现在上哪儿去找啊!”  相似文献   
8.
官员与绰号     
从古到今,清正廉洁的为官者一直受到老百姓的爱戴,而贪污腐败的为官者一直受到老百姓的讽刺。现将古代一些清官的美称和贪宫的绰号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微服私访”是指换穿便服、隐瞒身份对疑案民情进行实地访查。作为一种以官为主体的司法手段,微服私访通过奉旨、官遣、亲访、遣员或托民的方式启动,在清代民刑疑案、州县治安以及监督监察中起到了侦查取证、缉捕罪犯与司法威慑的作用,但地方一人政府下的权力集中化与证据辨伪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适用空间。民众钟情于清官私访的“集体无意识”,促成文学作品对微服私访司法效用的夸大。官方文本则借助于权力的“话语资源”影响民间创作,共同塑造私访者“清正”“勤慎”之形象,力图巩固司法体制的正当性。与之相异,讽刺与谴责文学有意淡化微服私访的司法功效,转而突显其工具性质,以揭露司法腐败的社会现实,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清官私访的司法意象。  相似文献   
10.
俞兆鹏 《古籍研究》2000,(1):130-131
包拯(999—1062),北宋大臣,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名的清官。他那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动人故事,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神州大地,成为各种传统戏曲及现代影视剧的主题,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最近,黄山书社出版了杨国宜教授的《包拯集校注》一书,不仅有助于学们继续深入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