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正>被誉为"淮上名校"的寿县一中,坐落在八公山下、淝水之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前身为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的循理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任管学大臣的邑人孙家鼐捐资扩建循理书院,创办寿州公学,此为寿县新式公学的开端,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解放后,合并县中、十一临中、师范学校,成立皖北公立寿县中学,1951年易名为寿县中学。1950年代  相似文献   
3.
余准 《中华遗产》2010,(6):134-149
氐族人苻坚打算倾全国之力,一举灭掉偏安建康的东晋政权,最终统一全国。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百万前秦大军输给了兵力不足八万的东晋。古人总结道,“正统”是不可战胜的;现代人则说,落后文明不可能击败先进文明。然而,果真如此简单吗?  相似文献   
4.
正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为了安定军心,司徒、征讨大都督谢安通过与"玄"围棋来显示他的超群镇定。《晋书·谢安传》:"(苻)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  相似文献   
5.
余准 《中华遗产》2010,(9):134-149
以汉江为界,襄樊被分成了襄阳和樊城面貌迥异的两部分。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273年初春,这两座城迎来了“俱损”的时刻。元军屠灭樊城,迫使镇守襄阳的吕文焕开门投降。襄、樊二城的失守,可以视作南宋灭亡的前奏。这场旷日持久的会战,从某种程度上令人联想起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发起进攻的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相似文献   
6.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关键的战争,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对南北政治格局,以及民族关系、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山小白 《旅游纵览》2012,(11):78-81
<正>是否知道"淝水之战"这个以弱胜强的著名古战役?是否了解古代城池水利工程的秘密所在?"歪门斜道"从何说起?"大救驾"是什么意思?安徽的寿县古城会给出答案。这个位于淮河南岸,淝水东北的淮南小县城,知道的人不多,专程来的人就更少。但谙熟中国通史的人,提起寿县的大名,却是如雷贯耳。寿县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8.
正朱序(?-393年),字次伦,义阳(今河南信阳市)平氏人,东晋重要将领,参加过多场战事并屡建功勋,尤其是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为晋军获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朱序是将门之后,其父朱焘,曾历任西蛮校尉、益州刺史和平西将军。此故,朱序自小就熟读兵书,深知战理。在襄阳之战中,朱序经过艰苦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和内奸出卖,最终为秦军所俘虏。为了顾全大局,他假装投降前秦,暗中则充当起间谍,一直悄悄地为东晋收集情报和传递情报,终于协助东晋战胜前秦,成为扭转淝水之战结局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9.
淝水之战以强秦败于弱晋而告终。苻坚以举兵百万之众而后至亡国,许多人归因于其此役中用兵拙劣。事实上其中原委错综复杂。本文试图通过对当时双方对峙状况、秦晋两国国情及苻坚个人作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其用兵百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