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淅川徐家岭墓葬区出土一件春秋晚期小口鼎,肩部有两周阴刻篆书铭文,文中使用太岁、岁星混合纪年法,这是目前太岁、岁星纪年最早的出土资料.  相似文献   
2.
李燕  苏萦 《中原文物》2012,(5):101-103
楚文化鼎盛期的楚国音乐,如魂之于魄,超轶绝尘,居于上古世界音乐的巅峰。楚乐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相比较,毋庸置疑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水平。遗憾的是浩瀚的楚乐舞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湮灭了,无与伦比的编钟艺术也彻底被历史所摒弃,这恐怕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2012年3月至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建设,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大石头山墓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发掘,共清理出东周至明代墓葬80余座。其中ⅠM24、ⅠM27、ⅠM29位于Ⅰ区中北部,三墓邻近,随葬器物组合相似,且墓葬保存相对完整,彼此间无叠压打破关系,推测可能为一家族墓地墓葬,对研究南阳盆地战国时期楚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水渠的建设,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淅川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的调查,在淅川县的南部发现一处古代墓地。受河南省文物局委托,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美术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成考古队,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对墓地进行了勘探和抢救性发掘。一概况墓地位于淅川境内的丹江口水库东岸,西距现水库约600米(图一)。属河南淅川县香花镇杨河村余家岗组和北坡组。墓地坐落在蜿蜒岗峦的顶部,高出周围沟壑数米至20米,海拔170—185米。墓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西狭长呈蜿蜒状分布,东部北向南顺岗脊延伸并余家岗村,西  相似文献   
5.
2008年9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杨岗码头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汉墓45座.此次发掘丰富了淅川地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对了解该地区汉代的埋葬制度和习俗以及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浙川沉船青瓷绝大部分为金代内乡窑产品。其造型规整、釉色晶亮、工艺精湛,使我们对金代内乡窑的青瓷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河南淅川徐家岭M11出土的"()夫人(女囂)鼎",为春秋时期定公三年即公元前507年所铸铜器.器上所铸刻的铭文使用了太岁与岁星纪年,为春秋战国之际历法用太岁、岁星纪年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马川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南约21公里的盛湾镇西北,南距盛湾镇政府约3公里。墓葬分布在马川村周围及江边,南北长约1000、东西宽约400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墓地南依山丘,西临黄水河,北边紧靠丹江水库,属丘陵前的平地。地理坐标东经111。23"35',北纬32。56"45',海拔162—165米(图一)。马川墓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区的文物保护点。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委托,2007至2011年,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  相似文献   
9.
曹鹏程  张军  夏志强  张清岑 《旅游》2015,(4):116-117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古称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汉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曾孕育出了名相百里奚、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等古代名人。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南阳时,曾发出了"此处多英豪,邈然不可攀"的感叹。南阳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南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自然景观兼容南北特色。那里有碧波万顷的丹江,三教相融的香严寺,还有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避暑胜地、森林氧吧宝天曼。若你有时间,或乘火车,或坐高铁,或驾汽车来南阳走上一圈,一定不虚此行。2014年底的一天,母亲打开水龙头,硕大的水压险些挤爆龙头下的软管。"水来了!"那是从1432公里之外来的长江水,那是饱含了水源地人民深情的水,那是从南阳淅川渠酋一路向北腾涌而来的水。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周卫荣  董亚巍  万全文  王昌燧 《江汉考古》2006,(2):80-85,61,F0002,F0003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曾侯乙尊盘和淅川下寺铜禁是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近年来,我们对相关实物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在被认为是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部件上都有明确的范缝和其它范铸工艺的特征。因此,无论是曾侯乙尊盘还是淅川下寺铜禁都不可能是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青铜时代,我国广大地区普遍采用范铸工艺,商代中期之前,主要是整体铸造,商代中期至西周,主要还是整体铸造,但开始了分铸插接工艺;春秋以后则主要采用分铸和焊接工艺;既没有失蜡法铸造的器例,也没有失蜡法工艺产生的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