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武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将全国佛寺按性质划分为禅、讲、教三类,并对教僧颇为重视。而明中叶以后,教内外各种因素的滋长蔓延,使得禅、讲、教三宗分立的局面日渐趋于模糊,以教僧为代表的经忏佛教,日渐成为明清佛教的主流与特色。禅、讲、教的宗际模糊与教僧身份地位的嬗变浮沉,也是佛教世俗化倾向加剧的一大表征。  相似文献   
2.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拍成电影后,藏之深山的古刹一夜爆红。而由王立平作词、作曲,郑绪岚演唱的电影插曲,更是为其锦上添花: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一时间,红男绿女心旌摇荡,莫不争先恐后,向而往之。不过,实际成行则是《少林寺》上映20多年之后的事了。少林寺位于嵩山西麓,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始建于公元495年,由笃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龙  相似文献   
3.
熊贤礼 《收藏家》2015,(2):27-33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生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逝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0岁。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一生坎坷曲折,从事书、画、文学艺术创作的时间长。他曾用过许多名字,如谱名(统綮)、庠名(朱耷)、僧名(传綮)、僧字(刃庵),在自己作  相似文献   
4.
包惠僧(1894—1979),湖北黄冈人,党的一大代表,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脱党。1957年4月任国务院参事。本文叙述了这两位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之间的真情实谊,颇为感人。  相似文献   
5.
余国江 《北方文物》2017,(1):69-71,112
惠觉禅师碑原立于河北省沙河市广阳山漆泉寺,是关于新罗入唐僧人惠觉的重要资料。在已有学者对之展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纠正谬误,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惠觉禅师碑并非《沙河县志》中记载的唐漆泉寺碑,惠觉禅师碑的刻立时间在贞元十年之前,邢台开元寺中出土的两块与惠能有关的残碑都是惠觉在参拜神会以后刻立的。  相似文献   
6.
徐丽 《黑龙江史志》2014,(20):63-64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汉译长达一千余年。在佛经汉译过程中,出现了大批佛经翻译家和佛经翻译理论家。南朝时期的僧祐在佛经目录的整理和佛经翻译理论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对后世的佛经翻译和佛经保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僧祐在佛教典籍的整理、佛经翻译文质中庸理论以及梵汉翻译中的文字问题等方面论述僧祐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史博览》2008,(7):33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 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有人使用。  相似文献   
8.
自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设册亨县建制(当时叫州同,其中1925年1926年称知事)起,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止,121年间,先后有82人到册亨任县长(州同、知事)。82人中,惟独涂月僧先生任县长期间,有故事在民众口中流传至今。谓之“百里挑一”,可见他是与众不同的县长。永垂史册的涂公月僧去思碑1939年7月1日至1941年4月,涂月僧先生在册亨县任县长,历时三年。册亨县老县城在今册阳村,城西面的钻山,离县城不到一公里,在公路右侧的大岩山石壁上,有一面高高的石碑,上书“涂公月僧去思碑”。这是一面削壁磨山做碑的工程。碑高1.5米,宽80公分,凿壁深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俄藏黑水城文献《慈觉禅师劝化集》、南宋宗晓《乐邦文类》及禅宗灯录中辑出宋代僧诗54首。  相似文献   
10.
李翎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4):40-53,159,160
西安兴教寺所存玄奘石刻像与日本现存无名氏画玄奘像,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超出了图像本身。作者认为,这一源于早期行脚僧图像的出现,是由于玄奘西行求法的成功,刺激了社会民众对行脚僧的认同,加之西来传法僧的大量涌现,于是在唐末、尤其是在宋代,出现了一批行脚僧图像,并由初时的胡僧梵相,变为汉僧模样,进而附会到玄奘的图像创作上。而在日本所存著名的"玄奘画像",事实上可能是一个具密教性质的僧人图像。作者试图通过有关这一图像的文献解读,全面分析该图像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