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俞娟 《旅游纵览》2022,(14):138-141
江苏省盐城市海盐文化旅游国际化发展刚刚起步,旅游品牌建设尚显不足。本文基于海盐文化旅游国际化发展现存的问题,以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思路制定提升盐城文旅国际化水准、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具体策略,打造国际海盐文化旅游业内的“盐城样本”,为国内海盐文化旅游国际化发展提供“盐城范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在海盐文化优势基础上创新数字化国际化新模式,为盐城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2.
坐落在江苏盐城市区的中国海盐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她的东西两侧,一边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为保护盐业生产而修建的海堤——范公堤.一边是古代贯通各大盐场的运盐运河——串场河。关于这座具有强烈后现代色彩的标志性建筑,从开工建设的那刻起,就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玉皇大帝巡视九天.在一个叫做盐城的地方撒下一把结晶体,  相似文献   
3.
进入春秋时期,西周形成的传统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改变,社会开始出现一种比较宽松的发展局面.各诸侯国凭借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竞相发展自己的实力.齐国成为首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吞并周围的小国,其中纪国是第一个被吞并的国家,主要原因是齐国为了占有纪国丰富的海盐资源.  相似文献   
4.
临海词调是一种流行于临海城区的坐唱民间曲艺形式,发端于南宋乐师张镃所创的海盐腔,元初杂剧家杨梓加以整理发展,明中叶海盐腔盛行于嘉、温、台一带,明末演变成词调,尤以临海词调最为有名。临海词调古朴清  相似文献   
5.
由于商屯刺激了海盐业的发展、统治者重视海盐业务和廉州有生产海盐的传统,所以在明中叶以前,廉州的海盐业空前繁荣,成为今广西境内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明朝在廉州设立了专门负责海盐生产、收购和盐课支发的基层管理机构——廉州盐课提举司,对灶户等进行直接的管理.廉州盐课提举司的上级管理部门——海北盐课提举司管辖的区域和漕盐的运销范...  相似文献   
6.
1997年海盐龙潭港发掘的8座汉墓,7座为竖穴土坑墓或竖穴土坑木椁墓。随葬物品以鼎、盒、壶、瓿、罐、罍等硬陶器为大宗,部分墓葬随葬铜镜和钱币。墓葬年代大体可定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正好填补了嘉兴地区这一时期汉墓考古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正现今,许多人甚至包括连云港市的大部分人,他们只知道台北盐场,或只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板浦盐场,却不知道台北盐场和板浦盐场的传承关系。说到底,台北盐场原名就叫板浦盐场,板浦盐场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叫台北盐场。板浦盐场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的北蒲盐场,板浦盐场在北宋时即见著文字,均说明它是连云港市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盐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曾经与中正场、台南场的分蘖,与浣渎场、徐渎场的合并,但只有板浦场寿命最长。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海水煮盐实现滩地晒盐,从季节性晒盐变为常年塑苫晒盐,再到矿盐卤水制盐,成为中国海盐生产实现三大技术革命的发生地,为中国海盐生产作出了卓著的贡献。现对这样一座赫赫有名的盐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商代晚期开始,商王朝开始开发渤海湾沿岸海盐资源,形成大规模的盐业产区。商代渤海湾盐业生产可以古济水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小区。为加强对盐业生产的控制,商王朝在两个小区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形成由军事控制中心、盐工生活及盔形器生产区、盐业生产遗址相配合的大规模的盐业生产区。商王朝派驻"亚醜"等族进入渤海湾地区,同时利用归附的"戎"、"纪"等当地土著,牢牢控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业开发权。  相似文献   
9.
执是 《世界遗产》2014,(11):38-43
<正>又是一年春草绿。苏中滩涂上的芦苇刚刚从水中探出来,夹杂在去年枯黄的苇草中,绿色逼人。登上三层木阁楼的顶楼向远处极目眺望,沼泽地略有起伏,温和的光点跳跃在水面和大片芦苇荡中,新旧两茬水草斑驳错落,蔓延向目光无法分辨的天边。向东没多远,就是黄海了。盐城,地处江苏中部沿海,因"环城皆盐场"而得名。古老的盐阜大地东滨黄海,煮海为盐的传统产业养育  相似文献   
10.
黄棆,字公择,罗源县城人,系三黄世家肇基祖黄执躬之三子。生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登王十朋榜进士第。历官海盐、任安县知县、将作监丞、朝奉大夫、右正言、广东东路转运官,封罗源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敕巡广南东路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兼提举本路盐事,授秘阁修撰、集英殿修撰。嘉泰二年(1202年)卒,享年76岁。绍定三年(1230年)诰赠少师(一品)。其为官四十余载,历仕四朝(高、孝、光、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宦绩政声.载誉朝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