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战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抗日战争中闪耀着进取勃兴的生命之光,孕育了无数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巨大的高端精英,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西南联大的师资尤其是文学院的"海归"师资群体,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气质,是联大灵魂的化身。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部分海归”学院派”深入访谈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习性”和“场域”的分析工具,解析了海归“学院派”归国后的不同心态和不同适应策略的选择。得出结论,“文化资本”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个体适应策略选择的决定因素,“习性”和“场域”概念也是影响个体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之一;深层文化认同的非同一性、生活表象与意识深层的非和谐性等复杂的文化意识构成他们独特的行为表象。这些行为表象是其长期海外生活学习所形成的个人“习性”的体现。透过这些表象了解他们的“习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深入了解他们归国后所选择适应策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文利用归国适应理论,通过分析三所北京高校的30名海归教师深度访谈结果,从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和组织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他们的归国适应情况。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海归教师在回国初期都感受过不同程度的归国适应困难,回国时间越长,归国适应困难越有所好转。适应过程中,很多教师产生过较强烈的疑惑、不满、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不仅会降低海归教师的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总体生活质量,还会较大程度影响其工作质量。为确保高校人才引进的效益,有必要充分了解海归教师群体的归国文化适应状态、遇到的困难及相关诉求,从政府、学校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共同探寻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回流北京的加拿大技术移民为研究对象,对回流者的再融人经历展开个案研究,研究显示了回流者再融人母国社会的三个主题策略:心理调适、生活和行为方式本土化以及跨国社会资本的经营和转化。认为无论回流者的实际遭遇如何,他们倾向于对自身的再融人经历做出积极评价。这种积极的主位评价,与当事人的回流期待得到实现和满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回流者个体的视角,再融人作为个体内在需求和外界社会现实之间进行持续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以实现自我价值期待为核心的个体微空间的建构行为。  相似文献   
5.
岱峻 《巴蜀史志》2006,(4):51-53
新潮中堪称旧人,旧学却不乏新知。 他居高声显,被鲁迅骂过,被“海归”学人视为文化保守主义;五四运动却又同情学生,保护蔡元培;他还首创女学,帮助过徐悲鸿、张大千、启功等人…… 退隐于那个时代,他却成了民国时期校雠学、目录学和版本学的大师;而今风流云散,他仍寂寂无名。此公便是川籍学人傅增湘。[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归国科技企业家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以往的跨国性研究多从移民与祖籍国之间的跨国互动来进行探讨,论文则揭示了看待海归跨国实践的反方向视角,提出"跨国文化资本"这一概念,重点探究中国如何将这一群体纳入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以及这一自上而下的互动关系所显现的机制与特征。与传统类型的华人企业家相比,科技型企业家在教育、社会背景、移居国等方面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在科技型企业家归国创业的过程中,跨国文化资本成为一个凸显因素。中国政府努力将这些科技企业家所携带的跨国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挖掘跨国文化资本所蕴藏的潜在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而归国科技企业家所获取的政治资本是其将跨国文化资本成功转化为经济资本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鲁迅亲历绍兴辛亥革命运动,实则有点偶然。他1909年8月回国。两年多的时问里,发生的事情还真不少。先是自己任职的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闹学潮,鲁迅与一群留日“海归”教员很快就和官僚十足的守旧校长夏震武发生冲突,这场“木瓜之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平息下来的生活依然显得孤寂。  相似文献   
8.
9.
论文从社会学、教育学和行为心理学等多重角度,以契约意识为出发点,研究了海归教师在个人层面上所经历的外国文化适应和本国文化再适应——对比海归教师出国前后、回国前后对契约意识和行为的解读与实践,探索他们如何将契约意识融入到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研究发现,海归教师对国内课堂文化的再适应过程是有选择、有目的地保持在国外形成的理念和习惯的过程,也是积极借鉴异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成果的过程;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强化国内学生的契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大学课堂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祖籍广东,出生在香港一个基督教家庭,1958年3月15日在台北去世。1922年5月,王宠惠和胡适等人在《努力》周报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提出了“好人政府”的口号。同年9月,王宠惠署理中国民国国务总理,此内阁中的顾维钧、罗文干、汤而和等人均为“海归”,都曾经主张由几个“好人”组织政府.因此称此届内阁为“好人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