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吴文强 《东方收藏》2023,(10):16-19
屏风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的变化更与历代经济水平、审美趣味的变化相关联。清末民初,屏风装饰风格发生明显变化,出现了浅绛彩或新粉彩瓷板画屏风。这些屏风的装饰风格深受近代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和新旧交替的社会思潮影响,亦与收藏者本人的经历、处境、喜好相关。  相似文献   
2.
"浅绛"是中国画技法之一,是水墨与淡赭并用,元代黄公望、王蒙最为擅长,特点是颜色柔和,素雅清淡。浅绛彩瓷是清末民国时期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低温釉上彩新品种,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瓷器装饰画法。具体以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纹饰,再染上淡赭和绿、淡蓝及紫色等彩,低温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彩釉。山东省安丘市博物馆馆藏瓷器中,有一部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釉上彩瓷器,现择其一类,从形制、纹饰、技法等方面略作赏鉴,以飨读者。1.清光绪仕女人物纹双耳方瓶(图1)高54.1、口径15.5、底径边长13.8×13.5厘米。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对于中国陶瓷史来说仅仅是短短一瞬间,但在这短时间内产生了一种与国画结合的陶瓷艺术—浅绛彩瓷。它的出现、发展、影响,印证了我国陶瓷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文章通过赏析一件山西博物院馆藏浅绛彩人物帽筒,浅析浅绛彩的产生、发展、艺术风格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熊寰 《南方文物》2009,(1):149-151,45,F0003
浅绛彩流行于晚清民国,随后一直湮没于瓷海之中,直到近年才逐渐开始被认识,因此,可以说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几乎关于浅绛彩的每个方面都是存在争议的,这阻碍了浅绛彩的深入研究。以下先试论浅绛彩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浅绛彩瓷以淡赭、花青为主色,为清晚期景德镇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由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浅绛大家创烧,烧制时间较为短暂,流行的时间大约为同治到民国初年,后被民国粉彩取代。浅绛彩瓷将瓷器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集诗、书、画、印一体,表现在瓷器上,开创出制瓷业的全新面貌。浅绛彩中蕴含文人画精神,是清末民国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文人表达气节和情怀的一种呈现形式。本文从浅绛彩瓷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继承、创新等方面作出探讨,以期对其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清代末年,政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济的衰退,作为中国手工业中的翘楚——瓷器制造业遭到了大肆破坏,大量工匠们散落民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浅绛彩瓷器(图1)成为一股新风,盛极一时。据汪庆正所著《简明陶瓷词典》载,"浅绛彩是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纹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流行。擅长此法之绘瓷名家有王廷佐、金品卿、程门等。"  相似文献   
7.
李俨 《东方收藏》2020,(1):16-17
关于周作霖其人其作之考,肇端于陈树群《鹿石周作霖考》(2019-06-03)一文,其所记简略如下:周作霖,字鹿石,晚清景德镇地方官员。其于同治甲戌年(1874)到光绪丙子年(1876)在景德镇为官三年,期间多次到景德镇御窑厂参与浅绛彩瓷创作。经梳理,其在这三年中创作的浅绛彩瓷留存面世的共6件。其中帽筒一只,笔筒三只,花瓶一只,茶壶一个。该文所列的6件作品如下:1.益草堂所藏园客养蚕帽筒(图1)。长题:济阴有园客者,时种五色草,含其宝。一旦,见五色蛾止树上,客收而荐之。时有好女夜至,自称客妻。  相似文献   
8.
晚清浅绛彩瓷鉴赏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旷 《收藏家》2004,(7):47-48
俞子明《琵琶女图》瓷板俞子明,字静山,室名友竹山房、友竹轩。安徽新安人,清末著名瓷画家,功底深厚,人物、山水、花鸟皆精,作品传世丰富。历代以来,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为题材的画作,可谓佳作如涌,不胜枚举。“琵琶女”这样一个人人熟知的绘画题材,欲再出新意,已非易事。可俞子明却凭仗着自己的艺术功底,敢于对旧有题材“挑战”、“翻新”、“创意”。于是,浅绛彩《琵琶女图》瓷板画以别一意境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梁基永 《收藏家》2000,(4):35-39
崛起于清末的浅绛彩瓷是当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它一洗当时繁冗的装饰纹样,开创了瓷画装饰从师法宋院的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空灵雅淡的风格,因此,立即受到文人士大大的青睐。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风靡一时,直至民国后才被进口高温彩所取代。它首次大规模地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二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  相似文献   
10.
赵荣华 《收藏家》2003,(11):31-36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降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