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颖 《黑龙江史志》2013,(11):37+41
泾河流域面积很广,曾一度支撑着关中平原的灌溉事业,但是历史变化很大。由于这一地区唐代之前森林草原覆盖良好,有农牧皆宜,唐王朝前期在此设置大量牧监,充分利用当地草原;中后期,在游牧民族不断入侵,边患严重的情况下,唐王朝又在此驻屯重兵,设置屯田,以确保军粮。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唐代关中地区郑、白渠灌溉面积缩小的角度研究唐代泾河的变化。用历史环境变迁的视角论证泾河的变化,得出主要是其泥沙的增多导致了唐代郑、白渠灌溉面积缩小的结论。主要是其泥沙的增多导致了唐代郑、白渠灌溉面积缩小。  相似文献   
2.
香山寺墓地位于崇信县南部赤城乡,地处泾河支流的黑河上游北岸山坡上.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崇信县九功乡于家湾周墓进行考古发掘,县文化馆马长春馆长相邀省文物工作队的魏怀珩、张珑二人到赤城乡考古调查,在香山寺路旁的断崖处抢救性清理了一座先周墓(编号84CXM1).  相似文献   
3.
浅水原上     
陈长吟 《丝绸之路》2010,(23):21-25
一 出西安,一路向西北行进,车轮辗过关中平原的细土,辗过周秦汉唐的尘埃,在渭河的北岸,便开始上坡,然后过乾县、永寿、彬县,黄土越来越厚,空气越来越凉,到了泾河与黑水河的交叉口之北,看见一大片坡上平地,这就是长武县,就是古秦地的边缘了。因这儿土厚水浅,历史上被人称为浅水原。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勘察调研,对汉白公渠、宋白渠别口和丰利渠、元王御史渠等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诸引泾渠道的渠口位置做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元末天元渠、清袁保恒新渠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罗宏才 《文博》2001,(1):65-72
冶峪河在淳化县境内收纳溪流,蜿蜒曲折地向东南涌动,穿仲山、越嵯峨,直入泾河,冲刷出无数块肥沃平坦的川、塬、阶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质朴淳厚的原始先民.留下了一处又一处堆积丰厚的文化遗存。至三千一百年前,戈氏古国又进而牧马冶峪河两岸,高擎起人类文明的猎猎大旗!  相似文献   
6.
河里范遗址位于陕西省乾县城东约15公里的泔河南岸二级台地之上,2005年发掘了400余平方米,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遗物,可辨认出仰韶中期、晚期和龙山早期三种遗存。本次发掘表明泔河流域在仰韶中晚期到龙山早期这段时间,与渭水中上游地区同期的考古学文化无论从整体的陶系、器形、器物组合及陶器的纹饰特征都基本接近,相较之下与泾水上游同期遗存的差别在仰韶晚期时开始明显。该遗址是泔河流域的首次考古发掘,对关中西部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泾、洛、渭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区,是历史上周人和秦人活动的重要舞台.但是以往的考古工作集中在泾、洛、渭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关注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泾、洛、渭河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西周文化遗存,勾勒出西周文化的西部边界,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讨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