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人物》2015,(7):59
如今各商家经常开展大规模促销活动,比如打折、降价、铺天盖地的广告等,其中也滋生了不实宣传,虚假的打折、有奖销售、定值返券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此我们提醒消费者:一、要充分利用消法赋予消费者的九项权利,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消费者选购商品时,要多了解商品知识,按需购买,不能只图便宜,被商家的广告所迷惑,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凸现,影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探明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结构状况,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对于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法治水平的提高,除了必须关注法律自身的完善外,公职人员的行政法律意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依法行政的进程,进而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步伐。本文从解析江苏省文化系统公职人员行政法律意识这一微观角度入手,宏观上阐述公职人员行政法律意识存在误区的原因,并提出增强法律意识的方法和途径,为依法行政做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和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和空间,网络社会也逐渐成为人们探讨的课题。网络所带来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许多由网络所产生的新型权益需要法律的确认与调整,否则就无法保障网络生活的健康稳定,因此如何加强对网络空间新型权益的法律保护,增强公民的网络法律意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网络法律理论与实务界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相对低下,这一现象的存在既有封建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村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多渠道来努力探索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高静丽 《沧桑》2009,(3):64-65,6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使得传统法律意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所以,在研究法律意识现代化时,就必须要注重影响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其他社会因素之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论传统伦理对现代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宁 《攀登》2000,(3):81-84
依法治国,要求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伦理目前在我国的影响仍然较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化强国的障碍。本旨在通过对传统伦理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分析,表明加强现代化的法律意识之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臧马 《文史春秋》2003,(5):24-27
院子里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公审的群众。王洪海跳上桌子,向群众解释:“安乐三一案,由于发现了情况,上级命令暂不执行死刑,押回县城重审。”这是46年前发生在山东的一个真实的案例。本文将叙说其复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9.
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公民法律意识对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日益凸现。本文在论证现代法律意识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培养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中学生法制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对现行的中学生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时代意义,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亿万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