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则徐一生为官三十余年,历官十四省,在江苏担任巡抚长达五年之久,其在江苏治水功绩可以说是他水利建设中比较重要的。本文着重从林则徐在江苏治水的情况,以小着大,来体现他在水利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治水是史前人类主要的社会活动,考古发现中的环壕、城址、堌堆、水井、水池、水渠等遗迹是人类治水的实物遗存,人类的治水活动始于公元前9000年~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治水的主要方法是疏堵结合--修筑城池,城是人类治水的产物,在治水的实践中,人们发明了凿井、蓄水、排灌等技术.  相似文献   
3.
丁日昌(1823~1882),是活跃在晚清政坛上的一员干将,不仅精于吏治与洋务,在治水方面亦颇有建树。自同治四年(1865)实授苏松太道起,至同治九年十二月于江苏巡抚任上因丁忧离任,丁日昌在六年时间内先后奏请并亲自主持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其中影响较大者当属疏浚浏河、修筑华亭海塘、开白茆河等三大工程。  相似文献   
4.
新汴河纪事     
此文是孟亦奇、钱亦山同志写给有关领导、有关部门的一份“备忘录”性质的材料,曾送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审阅。现予发表,以飨读者。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昭耀看过此文后,写了如下批语:“我仔细拜读后,很受教育、启迪。作为后来者,应该倍加珍惜、爱护这一宏大的水利工程。应继往开来,充分发挥新汴河之效益.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5.
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在人口压力和垦殖拓展的形势下,太行山一带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加剧,引起水土流失加重,使得永定河、子牙河的泥沙量上升,大清河水道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淤塞,又进一步引起决口泛滥加重。为了减轻大清河的水患,清政府将治水的重点放在永定河、子牙河堤坝系统的修筑,使清浊分流,但收效不彰,其治水过程典型地反映了专制王朝末期的治水特点。  相似文献   
6.
成舸 《中华遗产》2014,(11):76-87
水被中国人比喻为蛟龙,让人既爱又惧。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人们竟仍需以血肉之躯与之相搏;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先辈们又是如何驾驭?是水利工程,帮助中国人扼住它的咽喉,避其害,取其利,造就了中国灿烂的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7.
8.
聂文峰 《百年潮》2002,(8):77-78
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而说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聊城市水利局局长荣向林"乐水",则有新的含义;他以兴水治水为己任,把发展水利事业同发展地方经济联系起来,做活、做大、做好了水的文章,使得聊城这座水城因为水有了神韵,使得这片古老而文明的黄土地既延续了璀璨夺目的历史,又展现了当代文明的神奇魅力.可以说,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水利之歌.  相似文献   
9.
清至民国,南京官绅在治水事业中的角色与作用,随着地方权力格局的转变而彰显出纷繁复杂的态势。治水模式不断变迁的背后,反映的是治水与政治局势间的转复因应关系。总体而言,国进民退是清至民国南京内河水环境治理模式的大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官督绅办,还是官督官办,政府自始至终都在背后掌控整个局势。换言之,在地方事务运转的空间中,政府的角色其实从未消失,只是强时显性存在,弱时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10.
禹平水土传说新解——从“敷土”到“治水”传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舜禹时代正是洪水期,洪水已是大家习以为常之事,而生存和生活才是最为紧要之务,"敷土"便是势所必然。禹用濬川、堕山、堙、填等方式排除了水患,得到了土地。因此,在西周以至春秋时期,人们传颂的乃是禹的敷土之功,所以又有"禹迹"之说。到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疏水灌溉的方法,"禹敷土"传说开始转变为"禹治水"传说,并逐渐夸大禹治水的能力,大禹"治水"传说由此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