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追溯唐代六胡州的建置与“灵、夏之间”行政沿革的基础上,通过对内蒙古、宁夏、陕西三省区交界处,即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实地考察,并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初步确定了今鄂托克前旗与盐池县境内的六个唐代古城址与六胡州的对应关系。从古城址的时空分布格局、选址条件、人类活动方式等出发,阐述了六胡州古城址的环境指示意义。唐初六胡州北部已经有比较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而六胡州一带建城时因受早期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在局部地形部位可能分布有地表积沙。  相似文献   
2.
探寻黑水古国 一次次的风沙掩埋中,当年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一处处的残垣断壁。  相似文献   
3.
窦贤 《丝绸之路》2006,(6):49-55
被人们誉为青藏高原蓝宝石的青海湖,由于长期受干暖气候和人类经济活动等的影响,目前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威胁。  相似文献   
4.
《华夏地理》2008,(5):24
黄沙一直延伸到地平线.沙丘的高度超过500米,农民们纷纷逃离这片苦旱之地.到城里去谋生在中国的北部,沙漠化(主要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每年能摧毁近50万公顷的草原——接近上海市的面积.为了努力养活占全世界20%的人口.中国一直以来过度放牧。过度耕种+在这个过程中制造着新的沙漠。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4.25亿农民已经丧失了五分之一的可耕种土地.而表层土壤流失所导致的沙尘暴正困扰着北京、“绿色和平”组织称,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尼雅古绿洲沙漠化的时代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尼雅遗址出土多为魏晋之物,废弃的年代应在公元336—382午间,亦即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气候变干、尼雅河水流量减少、冬季处于西北与东北两组风所携带流沙夹击的自然因素背景下,人们不顾及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而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了固沙植被,以及大规模战乱的破坏,导致了古绿洲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沙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成为了地球上最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在我国古代,它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茫茫沙海,无边无际,没有水源的滋养,没有绿树的庇荫,似乎除了戍边御敌的战士外,沙漠是鲜有人踏足的无人区。如今,沙漠已远离了战争的烽烟,一股沙漠旅游热正扑面而来。长河落日、黄沙漫天的风光不再只是历史资料记载中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更值得忧虑的是,几十年来,原本就十分贫乏的森林资源却遭到大规模的不合理的毁伐,面积缩减了24%。森林资源缩减,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旱涝灾害增加,土壤侵蚀严重,土地草原沙漠化,空气污染加剧,许多生物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以大量数字和事实,尖锐而坦率地指出了我国人民面临的严峻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略。  相似文献   
8.
9.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历史时间由于对河西地区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造 成当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后果。为了汲取这一历史教训,在当今大西北开发中,应遵循河西地区生 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袁文德 《神州》2013,(31):175-175
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植被减少、生物种群灭绝、有毒化学品等方面来看,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如何提高大家的环保环保意识,应该从课程中渗透,即结合学科教育渗透环保知识,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目前最广泛、最有效、最可行的主要方法,是中小学阶段进行环保知识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