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他说,古代司法理念的一个核心价值是同情“人世间事,最屈枉不过的,就是冤狱。”徐忠明在新书《谁是真凶: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中,引用清代著名冤狱春阿氏案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冤案的态度。2015年1月5日,震动全国的内蒙古呼格案的真凶赵志红开始接受庭审,就在20多天前,内蒙古高院再审判决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历经18年的苦痛后,呼格的家人终于等到了迟来的公正。  相似文献   
2.
李明泽 《神州》2014,(3):200-200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法律相互影响,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法律有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与英美国家相比,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和漏洞,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英美法系国家的沉默权制度,研究其制度在中国的适用问题。以笔者的绵薄之力,为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周前程 《神州》2012,(18):45-45
何谓“沉默权”,泊来之初的主要意思如下: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犯罪嫌疑人有选择供与不供的权利。在西方沉默权制度由来已久,这一制度最早源于英国,在17世纪英国的利而伯案中,利而伯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他的做法得到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沉默权制度开始显露雏形。1898年,英国在其《刑事证据法》中明确规定被告人的沉默权是英国刑事法律的重要原则之一。此后,美国最先移植了这一制度,1963年“米兰达告诫”的出台,在程序上保证了沉默权的实现。在此之后,许多国家都对沉默权作出了规定,并成为国际公认的法律规定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讯问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从身体或精神上进行折磨,以逼迫其作出有罪供述,这种刑讯逼供作为封建司法的罪状之一,早已受到广泛批判。但现实中刑讯逼供仍然屡禁不止,酿成许多当世冤假错案,却足以提醒我们此问题的复杂性及解决的艰难性。一、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我国的刑讯逼供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据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著的《历代刑法考》记载:"拷  相似文献   
5.
李冰  袁会丽 《沧桑》2009,(2):88-89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处理政治、经济、法律等事务常予优先考虑的问题。侦查讯问是刑事诉讼中一项由公权力主导的侦查措施,它具有潜在地损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的可能性。文章从米兰达规则谈起,对比介绍了发生在美国的米兰达案件和发生在中国的余祥林案件不同的判决结果,指出了我国人权保护令人堪忧的现状。但笔者并不赞同引进由米兰达规则延伸的沉默权制度,而是立足国情对我国的侦查制度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