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英 《福建史志》2014,(2):54-55
唐代诗人樊晃,无论生卒、籍贯与任职年限,至今仍迷雾重重,但有两点可以确定:杜甫身后的第一知己、汀州的首任刺史。 根据《新唐书》、《嘉定镇江志》与清乾隆《汀州府志》等史料,以及樊晃后人樊哲祥的文章《樊氏渊源概论·姬姓樊氏迁徙》等分析,我们可以略知樊晃的历史:生于约700年,南阳湖阳人(今属河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进士及第。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汀州府志》是现存旧汀州府郡志中最为完整详尽的一部旧志,经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整理.长汀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点校,于2004.年3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笔者作为点校人之一,就该志作一粗浅评介.并请教于专家和同行。  相似文献   
3.
李莉 《福建史志》2013,(6):25-25
在古汀州,无论从文物古迹、民情风俗、信仰以至地名、俚语、传说故事等多方面,都有着许多与“蛇”相关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北宋汀州最早出现了"虎耳有缺"的记载,并且将之与老虎吃人联系起来,认为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本文试图从环境史的角度提出一种猜想,认为虎耳上的缺口乃"伤口","两耳如锯"则是说此虎伤痕累累。这些都是老虎生存竞争的结果。而老虎生存竞争并在身上留下缺口至宋代时为人所留意,则又与唐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经济开发,以及植被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虎耳有缺如锯也可以视作环境恶化的标志。同时,古人对虎耳有缺的观察及其解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生物知识增长的机制,以及宗教文化在传统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汀州初置于唐中期,设治初期治所曾屡有变动,至大历十四年(779年)以后稳定在今长汀县城关镇。唐代汀州城已建有子城、罗城双重城郭,而长汀县治则居于汀州城外;至宋代,城外街区又得到长足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中期,先于汀州府城郭南垣外另筑新城,作为长汀县城,复拆除二城间城垣,将府、县城合而为一。在汀州城市发展及形态演变历程中,军事政治控制与商业发展需求交替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代汀州城是闽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从唐代草创到明清时繁荣,逐步发展为具有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促使汀州城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客家人的入迁,中原文化与闽越族文化的融合;汀江航运交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