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公元200年,一位被俘军官在战乱中寻找故友的一段模糊旅途,被后人演绎为中华大地上的千古传奇,作为一座心灵巨厦,庇护着一个民族血液中的忠义、勇武与豪情。2006年初,电影《千里走单骑》热映之际,笔者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行程重走了这趟传奇旅途,感悟着文献历史与民间文化历史中的关羽及其此行——生怕这条路线丢失了,甚至它的主角。  相似文献   
2.
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与瑞金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荣彬 《南方文物》2002,(2):115-116,123
中央苏区革命文物是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瑞金红色旅游业发展永恒的风景。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兴起,瑞金继韶山、遵义等地形成了“红色旅游”中新的亮点。中央苏区革命文物在瑞金红色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瑞金红色旅游热的持续升温,充分发挥了中央苏区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功能。本文试就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与瑞金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厉华 《世界历史》2005,(6):136-137
刘思慕先生生于1904年,1985年在北京与世长辞。他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先后出任香港《华商报》、《文汇报》、上海《新闻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新闻学院、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职务。1979年至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在他去世20年之际,我们仅以此文来寄托对过世者的哀思,同时借以鞭策、鼓励后学。  相似文献   
4.
杨颖 《南京史志》2010,(4):18-19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地开落”,最爱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从绿波中升起。袜划金钗溜的那个瞬间,我把神思遗落在手心滴溜滚动的露珠中,你细碎的跫音仿佛自遥远飘来,是那空结在雨巷的丁香愁结,还是遍地桃花水里难辨的仙源?为你依旧的花容祈福,告诉你,今朝已为暖春。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近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因其回避现实的文学风格和继承日本的传统美而享誉文坛。悲苦的成长环境激发了他对于生命的冷静思考和深刻体悟,他一生都在用静默的笔触感受生活中悲苦之美,最终以火中生莲的渴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生命轮回的执着追求使得川端康成生命的本身超越了生死本身的意义,达到了对生命本真的追求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张晓蔓 《神州》2013,(17):33-33
本文以罗森茨威格的犹太哲学思想为视角,对辛格的《童爱》中苏莎之死进行了解读,认为辛格意指悠久的犹太传统文化并未因为现代世界中的战争,饥饿而消逝,相反因对上帝的信仰而使犹太人独立于时间,国家之外,处于永恒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7.
8.
永恒的殷墟     
中国漫长历史上年数最多的王朝,当是周朝,但周朝在平王东迁以后,经历春秋战国,国家分裂,天子的威权已名存实亡。而在周朝之前的商朝,则更长久地保持了统一局面,史书说“载祀六百”,在古代文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关注西藏的人们愈来愈多.为顺应这种形势.最近几年反映西藏历史变迁、民族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各种体裁的作品.不断问世.其中不乏有反响强烈的优秀之作,陈宗烈的《目击雪域瞬间》可谓独树一帜。它集新闻报道、历史纪实、散游记、摄影集锦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创新。它以字作经.照片为纬,精心编织了一幅昨日西藏的素描画,既有全景.也有特写.粗放中见细腻.小巧中显大气。全书图并茂.照片黑白印刷.无粉饰,忌华丽.只求朴实.只求传神。只要你看上一眼,就会把你吸到西藏历史的时空隧道中,让你神游西藏.领略雪域沧桑变化.品味高原多彩生活,结识各界知名人物.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时任《反思历史:理论与实践杂志》二十年的主编,艾伦·蒙斯洛在海登·怀特和凯斯·詹金斯等人思想的影响之下,于20世纪80-90年代转向史学理论研究,成为后现代史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他一方面质疑传统史学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指出重构论与建构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出其解构论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他并不否认过去的客观性,试图运用后认识论的方式重新接触过去,以期重建当下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实践的基础。从蒙斯洛解构史学的发展脉络观察,他以“作为历史的过去”“永恒的当下”与“作者-历史学家”为当代史学理论的话语建设提供了某些实验性的新路径,这也体现在其史学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