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5·12"汶川大地震后,桃坪羌寨三座著名的古碉楼只有楼尖发生部分垮塌,主体依然保存。桃坪羌寨房接房,地基连地基,相当牢固,震后当地派人检查下水道,发现没有问题。据桃坪羌寨村民龙小琼介绍,桃坪羌寨古碉楼好、下水网好、巷道完整,所以说桃坪羌寨的精华和灵魂还在,维修加固后,还可以使用。历经1933年、1976年、2008年三次地震的桃坪羌寨屹立不倒,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晚明到清代中期的二百年间,江南地区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画舫。江南水网纵横,深宅高屋里的青楼故事在这里转移到水上。不过,艳游的画舫却隐藏着求仕无门的深深悲哀。是时代的无奈,才把这些大好青年的年华虚度,将治国齐家的远大抱负,驱赶成了桨声灯影里的窃窃私语。  相似文献   
3.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9-15世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宋代的塘浦系统开始瓦解以来,吴淞江流域的泾浜体系开始发展。泾浜水系和以后溇的出现,基本上人为形成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泾浜体系形成具有干枝结构的网状水系,这种结构非常稳定地存在了近500年。这种结构下的圩田水利模式一般是小圩模式。在冈身感潮地区,泾浜体系比较密集,且末端水系有弯曲化现象;在低地地区,为了排水的方便,河道的干枝体系较为顺直。在这种体系下,治水必须与治田相结合。到后期,随着圩田治理的深化,进一步出现了称为溇的末端水系。  相似文献   
4.
崇明沙洲自7世纪初渐次出露,此后数量、方位、形态变动不居。通过提取古旧地图等史料信息,可以有效重建历史时期崇明沙洲的演化过程。重建结果表明:1 1世纪中叶长江口缩窄,沙洲加速发育;1 3、1 4世纪之交形成第一代主岛,后渐坍;1 6世纪后期在南侧形成第二代主岛;1 7世纪后期,近代崇明主岛规模奠定。北外沙自明初出露,陆续连接长江口北岸。南外沙迟至晚清出露。沙洲演化受多种外力影响,包括涨、落潮流交互作用等自然因素,以及垦殖、筑堤等人为因素。研究结论可为今日崇明生态岛及长三角区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刊今期有幸刊载我省著名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曾昭旋教授撰写的文章。曾教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实地考察,厚积薄发而成此文。作者从自然、历史、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河网的演变,提出了对三角洲河网的整治意见。期望专家的宝贵意见能引起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