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秦汉以前玺印,黄宾虹曾盛赞有加,称其“丰神流动,端重渊雅,位置合宜,不失笔法”,其“用刀之法后人难到”,“分朱布白,未可端倪,是称绝技”。古人制印,何以至此?清代印学大家、收藏家陈簠斋(介祺)先生曾说:古人文字,其浑厚者杵书,其清刚者刀书。“杵书”、“刀书”具体是指什么?窃以为,这是理解古玺印艺术魅力之所以经久弥珍的关键。本文由此设问,追想古人制印规模,缘其情由,试作探究,并提出个人拙见,供艺界同好议论。与此同时,也由此可见国人文字及书写工具之变迁:从最原始的硬笔(杵笔、刀笔),至软笔(毛笔),又至硬笔(铅笔、钢笔)这一发展过程。毛笔的使用如今虽已式微,但由它催生出的中国书法(包括绘画),却成为一门殊绝有伦、可与世推移的独立艺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艺术的一大贡献,毛笔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9-69
在研究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铅笔、蓝图等字迹材料褪色、扩散、恢复、固色机理等因素的基础上而研制,包括LC蓝墨水字迹显色固色剂、TH22扩散圆珠笔、复写纸字迹恢复剂等9种,能使严重褪色、消失殆尽、模糊不清的上述文件的字迹清晰恢复。分别于1987年、1990年、1998年通过国家档案局鉴定。该成果已在国内31个省市的有关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勘察设计、军事部门应  相似文献   
3.
高亮 《中华遗产》2011,(8):156-159
夜深了,一支鹅毛笔正在信纸上疾走,发出沙沙的声响。在北京宣武门肉的南堂,耶稣会传教士刘松龄正在写信。就像一个秘密工作者,为了防止清朝官员的检查,他总是在“信差”临走之前写信,然后立即交来人带走.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4.
1997年12月14日,福建省考古队在云霄县城北郊发现一块长方形花岗岩青石碑。发现时碑身已断为两截,经拼合复原,碑面平整,字迹清楚。碑通高81、宽27、厚8厘米,上端对削抹角。碑上阴刻“万善同归”繁体楷书,字径13&;#215;8厘米(如图)。此碑原立于青莲庵南侧墓区,已遗失多年。经考证,这是云霄百姓遭受太平军兵灾后,公葬蒙难者所立的墓碑,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留给后人一份沉重的纪念性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5.
将近现代文物分为文献和实物的缘由一、文物分类的目的和要求文物分类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科学规范管理保护,为查询检索快捷方便,为充分合理利用。换句话说就是为实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的文物保管24字方针,是文物管理中必要必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物表面的文字是了解历史的关键信息,对文物表面文字信息的探索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结合流形学习与光谱解混,提出一种新的文物表面字迹增强方法。首先,利用基于流形学习的等距映射方法对预处理后的高光谱图像进行非线性降维,得到信息量最大的灰度图像;其次,分析文字与背景的光谱特征,通过多层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得到字迹丰度图;然后,将二者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字迹增强图像,再与合成真彩色影像进行HSV融合,得到字迹融合影像;最后,为更好地辨认文字,在字迹增强图像上裁剪文字并做形态学变换,得到字迹提取图。以云冈石窟第38窟的一景褪色文字高光谱图像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出文物表面的褪色文字,且较其他增强方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朱绍侯 《史学月刊》2001,(3):125-125
《史学月刊》2000年4期发表了我点注的《伯颜宗道传》,原是根据残本《述善集》,故其中有几处字迹漫漶不清,皆用□□补空。该发表后,我才见到完整本《述善集》,所载《伯颜宗道传》字字清晰,并无漫漶之处,据以补正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安龙县城东北30多公里梨树乡张家桥村北面笃山溶洞群的悬崖上,有几组奇特古怪的文字。是出于何人之手,写于何年代,是什么文字和内容,至今无人全部破认,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9.
贺晏然 《南方文物》2011,(3):186-188
一《明故欧阳夫人王氏墓志铭》①(以下简称《志》)出土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该地在明代时属应天府江宁县。《志》身及盖的高、宽均为56厘米,盖篆书3行,满行四字,共11字,为"明故欧阳夫人王氏墓志铭"(图一)。《志》文楷书,竖28行,满行30字,全《志》合672字。全篇墓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图二)。撰者陶元素,书丹者冯贯,篆盖为李震。该《志》所述为明代南京骠骑将军右  相似文献   
10.
用毛笔写字。当下谓之书法,在半个世纪前。却是国人书写的一种极平常方式。下至幼童。上至老叟,只要读书学习,就少不了提笔蘸墨、上下挥舞的功夫。执笔端坐于案头成为那个时候读书人的基本形象。中国为文明之邦,民间久有向学之风。即便家徒四壁,毛笔总会备上一两支的,这是耕读传家的风尚,至于派不派得上用场,则无关紧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