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毗卢遮那是吐蕃时期最流行的佛教信仰和造像题材之一,共有四种图像组合方式。其中禅定印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的组合最为典型,目前可以确认的图像共有6组。排列方式为毗卢遮那居中,八大菩萨分列左右两侧,这也是吐蕃时期相近组合造像的基本排列原则。吐蕃时期,毗卢遮那和八大菩萨作为组合独立出现的文献依据是吐蕃密教经典。通过对相关密教经典与文献的分析可知,敦煌以及西藏东部、青海地区吐蕃时期禅定印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组合图像应当直接受到了敦煌古藏文写卷P.T.7a、P.T.108等与毗卢遮那崇拜有关的密教经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朝鲜时代宫中举行仪礼行事时,经常排设和使用一种名为“遮日”的能够隔断日射和降雨的幕构造设施。作者以19世纪以后宫中宴享为中心分析了遮日的功能与特性,详细探讨了遮日的构成、种类、材料和排设方式等具体特性,并对在宫中仪礼行事的举行地如何使用遮日加以推断性的复原。  相似文献   
3.
此文通过探讨早年从北方黄河沿岸某地流失的五重宝塔的佛像不同属性,认为五重宝塔的毗卢遮那佛具有显现的十方三世诸佛的功能,在五重宝塔中赋予了法身舍利的永恒、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厅陈列着一件毗卢遮那佛头像,原为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内毗卢遮那佛的造像头部,原龛窟呈现的是《华严经》中描述的毗卢遮那佛七处九会的庄严场景,是我国宋代高超雕刻技艺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北京大学所藏的北宋福州束禅寺等觉禅院雕造的《崇宁万寿大藏经》残卷和北宋末南宋初福州开元寺雕造的《毗卢大藏经》残卷为基础,在知见的范围内,对这两部大藏经残卷在海内外的收藏情况和监定得失、两部大藏经雕造的时间起讫、经过、收经的数量、版式行格、字体刀法、纸墨装订、刻工印工以及雨部大藏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研究。总结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纠正了一些流传已久的和近年通行的误说,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结论.  相似文献   
6.
丹玛扎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以高浮雕与浅浮雕为主、阴线刻为辅雕刻而成,造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二飞天,皆上身披帛带、下身着裙、跣足,造像组合和背光、莲座、狮子等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来自敦煌和中原地区唐代造像因素的影响。伴存有3组古藏文题记和1组汉文题记,古藏文题记中的"赞普赤德松赞"、"猴年夏"可与汉文题记中的"甲申年"相互佐证,表明造像雕刻年代为公元804年。  相似文献   
7.
高台地埂坡M4墓葬壁画娱乐图像演奏的乐器是龟兹乐中的腰鼓,表演的形式来自西域的胡舞:胡腾舞或者胡旋舞,是发源于龟兹地区的苏摩遮舞蹈的一个截图.苏摩遮是队舞的起源,发端于十六国,形成于唐宋时期,是中外乐舞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杜平 《文物春秋》2013,(1):54-58
崇因寺曾是正定的八大寺院之一,明神宗圣旨碑是寺中流散多年后又失而复得的重要石刻文物之一,碑阳所刻的明神宗颁经敕谕及碑阴所刻的募缘疏,为考订崇因寺的历史沿革及铜铸毗卢佛像的铸制缘起等,提供了确切的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9.
晚商时期,在黄河中游南流段两岸存在一群具有地区特色的青铜器。对这批铜器年代与族属的认识,核心问题在于山西保德林遮峪所出青铜器的年代。林遮峪墓葬出土的可确定年代的铜器大都属于殷墟时期,下限并未进入西周。黄河中游南流段两岸所见的晚商时期铜器群应归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它们与李家崖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丁山 《收藏家》2004,(6):32-35
2、秘密佛及密修本尊从一般慨念上说,秘密佛首先是密宗信仰体系中的佛,而藏传佛教对于秘密佛的解释也有广狭之别。狭义的秘密佛专指佛陀对其菩萨众演示内证之境的形象,或者说是表现佛说秘密法的形象,也被称为本初佛;广义上则可理解为修持观想法时具有佛的理体的诸本尊,或者俗称中的护法神,源于Yi-dam这个藏文词的不同译法,在密教中的地位仅次于祖师和本初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