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4月7日至8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召开“重估清朝统治下理藩院和礼部的行政和‘殖民’职能”(Administrative and Colonial Practices in Qing Ruled China Lifanyuan and Libu revisited)研讨会,应邀出席的学者分别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波兰、奥地利、英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根据主办方提出的会议议题,会议分4场讨论,  相似文献   
2.
刘梦佳 《世界历史》2023,(1):40-57+160-161
在法国殖民史上,阿尔及利亚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人认为阿尔及利亚并不是一块殖民地,而是法国的一部分,是法国本土的延伸,称阿尔及利亚为“法国的阿尔及利亚”。这种观念的形成与法国的共和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一开始,共和派就是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的积极支持者。在殖民过程中,共和派更是以“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理念为由,提倡阿尔及利亚与法国本土的“同化”。正是在共和派的推动下,法国确定了对阿尔及利亚的“同化”政策。然而,在殖民实践中,这种“同化”政策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并不涉及当地土著人口,而是仅限于阿尔及利亚这块土地和居于其上的欧洲人口与法国本土的“同化”。这种排他性的“同化”政策有着观念和现实两方面的根源,而它的实行则让“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始终是一个只属于法国人的政治神话。  相似文献   
3.
书讯     
《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作者根据考古学、遗传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业一语族扩张理论,在解释拥有早期农业,特别是中东、非洲下撒哈拉沙漠北部、中国、中美洲、安第斯山中部及亚马孙流域等核心地区的发展与人群迁徙、语言变迁方面有独到见解尤为难得的是,本书关注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的农业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4.
田恬 《世界遗产》2015,(3):118-123,10
哈瓦那是那种看一眼就不能忘掉的城市,它就像上了色的废墟,在断壁残垣中散发着别样的生活气息。走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里,尤其是欧洲,时不时地会发出这里好像那里的感叹,而哈瓦那,竟然让我找不到一个与其相似的城市。几百年来,它经历了繁华与萧条,就这样遗世独立地存在着。时至今日,走在哈瓦那的老城区,仍能感受到历史留下的印记以及它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不仅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东亚格局和中日两国关系。甲午战后,日本取代中国一跃而成为东亚的“中心”,并依靠从中国取得的巨额赔款,加快国内近代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建设,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金本位”,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近代化强国。日本从战争中得到的巨大利益,又驱使其不断进行新的扩张,东亚...  相似文献   
6.
朱良 《炎黄春秋》2007,(2):70-77
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两国两千年交往的历史中,两国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交流相互学习,对东方文明做出了贡献。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占领了台湾,日本侵略中国半个世纪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相似文献   
7.
大约以公元前2200年为界, 老虎山文化可分为前、后两大期.前期稳定发展,对外影响有限;后期向南强烈扩张,其陶双鋬鬲、卜骨和细石器镞更流播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老虎山文化后期对外扩张的加强和这一时期气候日渐干冷有关.  相似文献   
8.
胡荣荣 《安徽史学》2022,(3):123-131
1956年,中国政府提出在香港设立官方代表,是否同意、如何回复成为英国政府“公认的困难问题”。英国外交部、殖民部、英国驻华代办处、港英政府等均参与了讨论。驻华代办、港督存在不同认知,而他们所属的外交部和殖民部考量不同但意见高度一致。外交部注重将其放在冷战格局下的英美关系、英中关系考量,特别是考虑台湾因素的影响。而殖民部主要着眼于香港的内部稳定以及对英国远东殖民利益的影响。从拖延到拒绝,英国的反应是在英美中三边关系下对英中关系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反映了香港在西方阵营中战略价值的提升,折射出英国遏制共产主义又试图维系与中国关系的心态,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争夺人心以维护在香港的殖民利益。  相似文献   
9.
孟广林 《史学月刊》2004,21(6):71-82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法国的宫廷大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克劳德·得·塞瑟尔根据现实社会的变动,提出了系统的"新君主制"学说.在肯定君主制的价值时,他鼓吹"王权神授",但却着重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强调君主制的优越性.在对"明君政治"的憧憬中,他界定了一些君主应当遵循的政治行为规范,特别强调君主实施仁政,建立各等级之间的"和谐"秩序,并提出了等级变动的合理性.同时,塞瑟尔主张君主让各等级代表参政议政,建立"君主咨政会议制".他还提出"有限君权"的主张,力图以教会、"正义"与国家法令来遏止君主的暴政.此外,他还要求君主灵活地进行外交,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塞氏的政治学说充满着"过渡时期"社会所赋予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但受时代变迁的感召与人文主义的熏陶,他突破传统的藩篱,提出了适应民族国家发展与新兴资产阶级成长之需要的"新君主制"学说.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西方政治思想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王忠孝 《历史研究》2020,(2):110-126
罗马人大规模的领土征服从共和国中期一直持续到公元1世纪初。奥古斯都时代,罗马知识精英头脑中的世界观念以其高度的包容性和无边界性为主要特征。尽管"边界"一词在不同史料中拥有多个定义,但罗马帝国早期缺乏清晰、固定的实体边界背后,呈现出的是"无远弗届"的疆域观念。这种模糊的边界观反映了罗马霸权形成过程中,权力与领土之间相对松散的关系。从公元1世纪晚期到2世纪中叶,罗马世界变得愈加整合,帝国的疆域轮廓也更加鲜明,这种变化呈现在同时代罗马作家的作品中。不过,维吉尔笔下"无远弗届"的世界观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至少持续到公元3—4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